近日,监管电话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保险公司在7月31日前下架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这意味着,受银行存款降息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低的影响,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将成为历史。然而,一些保险代理人在此前积极推销这类产品,试在产品停售前抓住最后的销售窗口,这种行为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保险行业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类似的“炒停”现象。在1996年至1998年期间,随着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的10.98%急剧降至2.25%,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经历了大幅下调。尽管面临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保险行业仍在一段时间内大力推销高预定利率的产品。然而,销售盛宴过后,利差损带来的影响也随之而来,给保险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眼下,在监管部门明确禁止炒作停售保险产品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保险公司选择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待代理人的这种行为,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个别保险公司面临着经营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从消费者个人需求和保险公司长远稳健发展的角度来看,“炒停”行为并不值得鼓励。
现如今,由于安全类资产需求的增加,理财型保险——增额终身寿险成为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也推动了保险市场保费的增长。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情况下,有关增额终身寿险的“炒停”行为持续了数月之久。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炒作停售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偏好的产品。购买保险的初衷应该是为个人或家庭的人身健康、财产安全进行风险管理,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理财收益。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需要理性思考自身需求,而不是被销售人员的“话术”所影响。高现价的保险产品可能意味着负债端的高成本,消费者在关注产品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保险公司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对保险公司而言,炒停行为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保费的急剧增加,但另一方面,这也会导致保费增长不均,给保险公司的投资、精算以及未来风险预测带来压力。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时,优质资产难寻,险资投资项目也频频曝出兑付风险,保险公司需要寻找解决短时间内积累的大量保费资金的方式。有业内人士认为,低利率周期下,过多推销高收益率的短期产品会面临很大的利差损风险,还可能消耗公司的资本金。因此,“炒停”对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并不能带来太多正面益处,反而会埋下潜在的风险。
利率是保险精算假设中的重要参数,它影响着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需求、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并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保险公司长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之一。成熟的保险公司应该有能力预测利率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根据这些预测及时进行产品体系的更新迭代,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监管指令。
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风险资产正在进入密集出清期。在这种背景下,保险公司需要更加重视资产负债的管理,以保持稳健的发展,穿越经济周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