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换帅的前几日,小米刚刚被传出开启新一轮裁员消息,涉及手机部、互联网部、中国部等多个部门。其中,中国区个别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5%,互联网部也有团队裁员40%。传言中,小米此次裁员或涉及6000人。
此后,小米内部人士回应称,年底裁员确有其事,但实际上裁员规模并没有这么大,公司履行了合法合规的流程,补偿政策N+2,未休完的法定年假双倍金额折算。
裁员叠加换帅,小米的股价连日下跌,截至12月23日收盘,小米股价下跌2%至10.8港元/股,市值2694亿港元。
小米在经历过三年高端化战略探索后,至今仍未实现平稳发展,今年以来营收持续下滑,利润也跟着下跌,被寄予厚望的造车业务迟迟未能结果,还在持续烧钱。眼下,小米面临不小挑战。
1、最年轻的合伙人上位
此次退休的王翔于2015年加入小米。加盟小米前,王翔已在半导体和通信领域有20余年丰富经验,在高通工作13年。
王翔在任职美国高通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期间,全面负责高通在大中华区的业务与运营。王翔加盟小米后,成功帮助小米和高通建立起了战略合作关系。
加入小米后,王翔为小米国际化立下汗马功劳,率领国际部将小米的国际业务扩展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翔为人非常儒雅,深得小米员工的欢迎。
此次宣布退休当天,小米还给王翔举办了一场退休活动,现场雷军等多位小米高管出席。雷军说,“翔总终于迎来了规划已久的退休,感谢翔总这7年多来为了小米事业所有的投入与付出。”
根据自媒体“全天候科技”援引一位接近小米高层的知情人士称,卢伟冰接任王翔与小米造车业务进展不顺有关。这位人士透露,造车耗费了雷军很多精力,必须现在必须找一个人全心全意管手机业务。而目前在小米内部,最能胜任这个位置的人便是卢伟冰。
官网信息显示,卢伟冰现任小米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国际部总裁兼Redmi品牌总经理。负责中国区及国际部的销售管理工作,以及Redmi品牌的打造,产品规划,生产、销售和营销。
公开信息显示,卢伟冰于2019年加入小米,此前,他曾是前金立手机总裁,在2017年金立爆发资金链危机后,卢伟冰离开了金立。
雷军在内部信中这样写道:“伟冰和我相识多年,有着手机行业的丰富经验以及杰出的行业影响力。2019年初加入小米后,兢兢业业,有口皆碑。”
加入小米后,卢伟冰从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做起。
红米Redmi Note7是卢伟冰上任后负责的第一款产品,一战成名。该款手机在销售淡季取得了不俗的销量成绩,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到一个月时间出货量突破100万台。为此,小米罕见地发布了一份公告称,Redmi品牌独立以来推出的首款手机就创下如此好的成绩,反映公司多品牌战略已取得初步成功。
2019年11月底,小米集团组织部下发内部信,宣布了卢伟冰出任中国区总裁,继续兼任Redmi总经理。
仅用了两年时间,卢伟冰成为了小米最年轻的合伙人。2020年8月,卢伟冰成为小米合伙人,在当时雷军发布的内部信中提到,卢伟冰“战功卓著”。
2021年3月,卢伟冰接管小米集团国际部。至此,卢伟冰在小米职务包括集团合伙人、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国际部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
关于卢伟冰此人,业内人士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适合冲锋陷阵,能承接雷军提出的战略并将其落地。也有人评价称,卢伟冰做事缺乏全局观,耽误了小米的高端化进程。
眼下留给卢伟冰的首要难题是,如何稳固小米高端化的地位。
2、智能手机业务寒冬,小米裁员降本
今年全球手机市场都普遍疲软,小米的核心手机业务也呈现持续下滑之势,这直接影响到了小米的整体营收。
今年以来连续三个季度小米的营收和净收入都呈现了同比下滑。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团实现收入2139.97亿元,同比下滑11.8%,经调整净利润70.57亿元,同比下滑59.8%。
从净利润来看,小米前三个季度经调整后利润为28.6亿元、20.8亿元、21.2亿元,与2021年单季五六十亿元水平相去甚远,分别同比下降52.9%、67.1%、59.1%。
小米各个业务板块均处于下滑状态,财报显示,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25亿元,同比下滑11.1%。
作为小米集团的基本盘业务,手机业务在其整体营收中占比高达六成。三年前,小米在发布小米10之际宣布开启冲击高端之路。一年前,小米12发布之际,雷军喊出了产品和体验全面对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口号。
在高端化走入第四个年头,业绩依旧不太理想。今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见顶,整体下滑了9%。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呈现苹果一家独大之势,在中国市场逆势增长了36%,直接争夺了包含小米手机在内的国产手机市场份额。
虽然相较同行来说,小米的出货量依旧处在行业平均水平线上,但依旧减少了8.4%。不仅如此,因为在拓展海外市场中促销力度过大,小米手机越来越便宜,第三季度小米手机的ASP(平均售价)从1091元下滑至了1058元。
最新发布的小米13仍未能提振市场信心,股价连日来持续下滑。
作为小米“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业务模式的核心,手机销量的不振也直接影响到小米生态链的其他业务,比如AIoT和互联网服务。三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91亿元,同比下滑9%;互联网服务收入71亿元,同比下滑3.7%;其他收入18亿元,同比减少6.6%。
一边是营收利润下滑,一边是开支在加大。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一直在大肆招人,与二季度比起来,小米第三季度仅员工薪酬开支多了2亿元。
除此之外,小米的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加大。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同比增加25.8%,达到41亿元,已经接近利润的两倍。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投入从一季度的4.25亿元、二季度的6.11亿元增长至三季度的8.29亿元。
在业绩压力下,裁员降本、提高人效便成为了小米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
“周一还在拼命工作,周二三要求居家办公,周晚上通知被裁,周三HR就找你谈,这一波操作真的恶心到我工作十年的老员工”,有小米员工在脉脉上如是吐槽。
另据界面新闻报道,一名小米员工向其透露,小米此次裁员的规模较大。据该员工了解,手机部、互联网部、中国部等多部门均有涉及,但部门之间裁员力度不尽相同。其中,中国区个别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5%,互联网部也有团队裁员40%。
要知道,上个季度,小米还在高调宣扬其逆势大幅招聘的消息,扩招了超过两千名应届毕业生,岗位主以研发工程师为主。
没想到还是没撑到年底。“8月初入职小米,硬件部门,昨天晚上通知被裁,逼人周五之前签协议,周五之前就补偿n+1,之后签只给n,裁应届生真的太不要脸了。”有疑似刚入职小米不久的应届生在脉脉上吐槽道。
有小米员工提到,小米此次裁员的核心思路是根据每个层级中的高成本员工,从入职年限、是否管理岗、赔偿成本等多个维度作比较,高成本的普通员工先裁掉。应届生薪资偏高的,如果不是不可替代岗位,也有可能会被裁掉。
通过“提高人效”来实现降本增效也是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三季度财报会议上提到的。对于裁员传闻,小米公开回应称,裁员是真,但规模没那么大。
有消息称,这次裁员的目的是小米决定All in造车,要为造车让路。
2021年被称作“造车元年”,不仅传统车企开始发力抵御造车新势力的涨势,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下场开始造车,小米虽然来的略晚,但也逃不掉造车这波浪潮。
3、烧钱的造车业务,进展不及预期
2021年3月,雷军喊出了“押上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口号,正式开启了其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项目,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首期投资了100亿元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并表示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当时小米账上还躺着1080亿元,对于当时的小米来说,烧的起。
按照计划,小米手机主业的稳步发展,能够为其造车业务不断输血。但当下小米面临的处境是手机业务营收下滑,造车业务进展缓慢。
小米的目标,是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智能电动车量产,并在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今年9月28日,小米汽车首台工程车下线。10月,雷军在小米投资者日活动上透露了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雷军表示,小米造车及团队各项工作的进展都远超他的预期,预计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据雷军透露,小米汽车9月1日已在北京注册,首个工厂会落户在北京亦庄。彼时,雷军表示,目前已收到2万份简历,到岗研发团队453人。而如今,小米汽车团队成员已超500人。
在三季度财报会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目前小米汽车研发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半年时间内,小米汽车员工新增超600人。而到目前为止,小米官网上还有近330个与造车有关的招聘岗位,其中有大约90个岗位标有急需的符号,主要集中在整车工程,系统软件、座舱等部分。
但有媒体爆料,小米汽车的项目进度其实并未达到内部预期。原本预计交付的部分功能,因为延期原因被砍。目前项目进展缓慢,要在2024年前落地也存在困难。
自官宣造车以来,小米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软件上要全域自研,硬件上也要有所布局,整车要自己生产。
跨界造车的小米遇到的第一个老生常谈的难题便是“造车资质”问题。要知道,多数造车新势力早期也困于资质难题,因此多数选择了代工厂生产模式。
小米造车资质至今悬而未决,有市场传言称小米预计将在2023年6-7月获得造车资质。早在今年8月,彭博社就曾报道,由于小米取得独立生产汽车的许可证有所延误,小米正在和北汽集团商谈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相关事宜。
除了工厂之外,供应链也是小米汽车实现量产的重要一环。自官宣造车以来,小米在汽车产业链上持续投资,布局设计芯片、电池、电池材料、电子元器件、激光雷达、其他零部件等各个部分。
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停留在了今年8月。小米首次以视频形式公开发布了其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情况,据业内人士表示,在测试视频中,很少有“一镜到底”的镜头,很多都是经过剪辑拼接而成。另有相关媒体报告,小米自动驾驶业务已由原定的全栈自研或将暂时转为供应商方案。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造车大战中,小米是否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表现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