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债务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通胀的冲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大碗楼市”
ID:Superbowl77
作者:葫芦娃
月初最火的话题是什么?
城投债和地方债!
先是遵义最大城投公司的银行贷款展期:
贵州遵义最大城投公司-遵义道桥宣布,约156亿银行债务展期至20年,前10年仅付利息。
再是财政部再次重申:
地方债务问题的化解,要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持中央不救助。
这俩话题放在一起,自然就掀起一股漩涡咯。
整个周末,几乎所有人都在探讨:
地方债没人兜底啦,城投债的雷肯定要爆!
城投一旦暴雷,银行肯定要被一起拖下水!
包裹着城投烂账的银行理财,千万不能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城投债和地方债的问题。
——有些事儿,还真不像你想得那么简单。
01
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城投债和地方债的本质是什么?
城投债和地方债的本质是,咱们是个无限责任gov。
不仅是个无限责任的gov,而且这个无限责任gov还想让“所有人都过的一样好”。
——无论东南西北,不管贫穷富裕,让所有人都过上相同的好日子,而且是越来越好的好日子。
讲到这里,会有人说:
几日未见,葫芦娃也穿上了黄马褂,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讲起了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
不开玩笑,但事实就是如此。
一座城市,想要高质量的运营,给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提供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医院、更便捷的地铁交通、更大的运动场和博物馆……最需要的是什么?
钱,更多的钱!
但现实的情况是——
并非每一个城市都那么有钱,也并非每一个城市都能挣钱!
怎么办?
以美帝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解决办法很简单——
你穷,你活该。
这座城市和这片区域,既然没钱也挣不到钱,那就让它差。
——让这个地方有更差的医院、更差的学校、更差的配套、更差的治安。
美帝运营城市的态度就是如此:“你有本事挣钱,就会离开贫民窟。你没本事挣钱,就活该住在贫民窟。你别指望我去拯救贫民窟,我才不管你”。
但是,对于咱们这个无限责任gov来说,显然不能如此。
我们要的是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区域差距、让每个人都能过上相同的、更好的生活。
那么,问题出来了——
当一个地方gov很穷,却又想维持更好的、超出当地实际支付能力的医疗、教育和配套水平的话,该怎么办?
借钱!
以举债的方式,把这座城市未来的钱挪到现在。
透支未来,超前基建,给当下这座城市里的人提供远超它实际支付能力的医院、学校和公共配套。
从业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城市,也走过很多国家,我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大家:中国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基建和配套差距,可能是全球最小的。
举个例子吧。
下面两张图——
左边是贵州铜仁,右边是江苏无锡。
铜仁的GDP大约在1500亿,而无锡的GDP大约在1.4万亿。无锡的经济总量,是铜仁的10倍。但两者的城市界面和城建配套,却并未相差10倍。
通过上图,你甚至会发现,两者几乎没差。
换句话说,
经济总量仅有无锡1/10的铜仁,却提供了不输于无锡的城建配套。
万事总有代价,贵州铜仁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高昂的地方债务负担!
这就是地方债和城投债的真相。
一个无限责任gov,为了让所有人都过上相同品质的生活,最终选择了以“高额举债和透支未来”的方式进行超前基建。
这就是现实,而现实往往残酷。
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成为北上广深。
你彻底不管,那县城里和偏远地市的人就连个奔头都没有。
——他们只能去大城市打工、买房,再无别的选择。
你举债蹦跶,那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比如,债务陷阱的风险、形象工程的风险。
02
我们先来探讨第二个问题:城投债,会不会被兜底?
别管上面怎么喊,最终都会被兜底。
城投公司,说白了就是“各地gov的融资工具”。
地方债的强监管之下,各个地方城市无法肆无忌惮的举债借钱,但“让所有人过得一样好、过得越来越好”的考核目标却依旧存在。
怎么办?
政府借钱不自由,那就让企业去借。
——注册个城投公司,注入土地和股权等资产,让城投公司代替地方去借钱融资搞基建。
——反正城投债是商业性的,既不受财政纪律的约束,也不计入政府负债。
讲到这里,大家就清楚了:
城投债的本质,就是地方债。
钱是地方gov套着马甲去借的,拿到钱也是地方财政花出去的,最终用到了修桥铺路、市政绿化、各类市政景观和配套设施上去……
临到最后,你告诉我——
城投债属于商业债,跟政府信用没关系,不会有人兜底。
扯淡!
这种论调,不仅作为债主的银行不认,就连借钱的地方gov都不敢认。
截止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地方城市敢公开跳出来说:城投债,属于公司行为,与地方信用无关,地方不为其兜底。
ok,
只要城投债的实质,还是地方债,那问题就好办了。只要还是地方债,那就有人兜底,那就不会暴雷。
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
咱们是无限责任gov。
再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遵义道桥。
遵义道桥作为遵义最大的城投公司,欠了银行156亿的贷款,还不上了。
贷款还不上怎么办?
遵义政府出面,拉着银行,在友好协商的前提下达成了债务化解方案:
156亿贷款,展期20年。
前10年只付利息,后10年分期付本金,还把贷款利率从7.5%降到3.5-4.5%。
第二个例子,是昆明轨道交通。
昆明轨道交通,借钱借到连利息都还不上了。
还不上怎么办?
还是昆明政府出面,拉着各大金融机构,把贷款结息周期从季付改成年付。
以上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屁的公司行为,城投债还是地方债。出了事儿,还是地方出面兜底。
什么叫不兜底?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还不上钱,破产清算,这才叫不兜底。
截止目前,中国城投债务规模高达65万亿,而标准城投债没有出现过1例实质性违约。
但凡出现一点问题,地方城市往往都在第一时间出面,要么主动与银行协商展期,要么各种筹措资金,按时兑付。
请牢牢记住一句话:
作为一个无限责任gov,决不允许政府信用被击穿。
中国不是欧美,两者的体制有本质性差别。
——他们的政府破产了,无非就换一届,而咱们决不允许政府破产。
03
我们先来探讨第三个问题:城投债,该如何化解?
内债不算债,还化解个啥啊。
上周围绕城投的问题,引发无数讨论。
有人还统计了一个数据:截止2022年,中国城投债规模高达65万亿,相当于一半的GDP。
六七十万亿,这可怎么还啊,可把大家愁哭了。
咸吃萝卜淡操心,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操心操心自己的房贷怎么还。
债务这东西,对你来说是天大的事儿。
对于gov来说,本币负债,或者说叫“内债”,压根就不叫个事儿。
大家想想看,65万亿后面的计价单位是什么?
人民币,元!
你说要欠的是65万亿的黄金,的确不好搞,得想办法挖矿。你说要欠的是65万亿的美元,也的确不好搞,得生产东西从美国佬那里换绿票子。
但是!
现在咱欠的是人民币,是元。
机器一开,那就是个代号。
再举个虽不准确但足够直白的例子吧。
2022年央行增发人民币约12%,经济增速约3.5%,相当于人民币贬值率约8.5%。
一年贬值8.5%,十年贬值85%。
前面遵义道桥负债156亿,20年还清。20年之后,156亿的负债贬值了170%。
156亿看起来很夸张,65万亿看起来更夸张,货币增发个几年,一切都不是问题。
主权国家的本币负债,都不算真正的负债。
再多的负债,在海量货币和漫长时光的冲刷面前,都是可以蒸发的泡沫。
结语
最后,再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凡事都会有代价。
后台天天有人喊,要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仿佛缩小差距并不需要代价。
缩小差距得要钱啊,宝贝们。
没钱就得借啊,宝贝们。
不可能既要求缩小区域差距,让中西部三四线城市也拥有不逊色于东南沿海城市的城市界面和配套,又要求这些中小城市不能举债、不能欠账。
债务,就是缩小差距的代价。
第二句话,凡事都不能既要又要。
还是那句话,咱们是个无限责任gov。
无限责任gov的好处就是,有人最终兜底。
出了事儿,你总能第一时间找gov。
——治安不好,找gov;配套太行,找gov;房子停工了,找gov;缺医少药,找gov。
放在欧美这种国家,片区治安不好,就赖你自己。
——谁让你穷,你税交的少,住在贫民窟里。你多挣点钱,多交点税,住进富人区,治安就好了。
但无限责任gov的问题就是,效率低、冗余大、成本高。
——啥都要兜底,自然哪里都会造成浪费和冗余,社会运营成本自然就高。
凡事不可能既要又要,想要既要又要,挣钱去吧,有钱就能既要又要。
这就是现实,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第三句话,通胀就是永恒的旋律。
尤其对于咱们这种无限责任gov来说,啥事都要兜底。
兜到最终的结果就是,地方欠了一屁股账。
而化解债务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通胀的冲刷。
别听上面说,城投债就是企业债,我不给你兜底。
有些话,就是个警告和提醒。让你悠着点借,别把窟窿捅的太大,到时候通胀都不好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