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宣化一中在《寒假致高一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提到,希望家长“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每天要合理安排,紧张学习……”学校这一说法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学校这种说法不妥。对此,校方回应称:用词不当,已对老师批评教育。(1月6日 上游新闻)
高一学生应该“去春节化”“去假期化”?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用词不当的问题,其折射出的是高中教育中不健康的励志观念。长久以来,“学生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的教育理念在中学教育中备受推崇,然而,所有时间都拿来学习就能够获得成功吗?并非如此,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高强度的教育节奏,老师及家长一味灌输此种过度学习的励志观念反而会徒增学生的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全年无休地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很容易出现脑疲劳和用脑过度的情况,导致学生思维死板且匮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此次事件而言,虽然学校及老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不要因放寒假而荒废学业,但鼓励学生“去春节化”“去假期化”事实上是先入为主地将学习设定成“痛苦的任务”,使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愉快享受假期和春节与认真学习相冲突,只有牺牲娱乐时间摒弃假期意识,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才不至于掉队。事实上,依靠此信念支撑的学习动力难以持久,而且会误导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观。
当然,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学科知识是其主要任务,在寒假期间保持合理的学习节奏也是应有之义。然而,学习学科知识不是学生的全部,如果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势必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教育应该进行情感转向,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也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就春节而言,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过春节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要契机。通过贴春联、做美食、走亲访友,学生可以学习到许多人际交往的礼仪,还能增进与家人、亲朋好友的情感联系,提升情商,从而形成健全的心智和积极情感。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春节活动,一起感受春节的喜悦和情怀,而不是鼓励其为了学习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不少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不足,出现情感危机。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成绩也要情怀,摒弃“去春节化”“去假期化”的不健康教育模式,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推动教育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