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前段时间,同学小周让我报名学校年度人物的评选。从收到信息开始,我就陷入了要不要参与的纠结。
我不是个外向的人,没有上台汇报的自信;我的材料没有别人突出,竞争力好像不大;交材料的时间有点赶,当下又有其他任务需要准备……
在衡量之后,我拒绝了小周。即使小周私聊了我很多次,他觉得我进入复试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试一试,但我还是以“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为由拒绝了他。
01
不是不想
室友小林对我的形容是这样的:不爱参加比赛,也不爱参加活动。
每次面对这样的聊天,我只能尬笑,因为只有自己知道,不是不喜欢参加,而是担心输了很丢人。
其实我也参加过比赛。大一的时候,我很喜欢参加比赛,很喜欢在不同的领域表现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过成绩都不是很出众。在一次次失败后,我开始用“不喜欢”“不在意”伪装自己,把这些当成自己害怕失败的借口。
9月初,我报名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买了很多资料,复习、刷题。
复习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时不时会陷入焦虑。比如,在看到别人进度比我快很多的时候,在看到别人半小时就能背熟一页重点的时候,在看到别人早早地完成当天的任务,满心欢喜离开图书馆的时候……
我陷入了焦虑,开始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更无法通过考试。
我真的喜欢当老师吗?全市有这么多人,我能过笔试吗?如果侥幸过了笔试,会不会过不了面试?如果考上了,我真的适合当老师吗……
一个个疑问像不会停摆的陀螺,在我脑袋里不停地打转。
这次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总是“擅长放弃”“擅长退缩”,因为害怕失败,放弃的念头时不时就会冒出来。
02
直面失败,好像也不错
我是新媒体专业,大一有一段时间的状态是不想写新闻稿、不想拍视频、不想做图。专业课需要学习的内容,都有点排斥和抗拒,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真的适合自己吗?
这样的纠结大概持续了几个月,朋友团子听了我的抱怨后建议我开一个自己的公众号,“你要不开个个人公众号,写写你自己想写的东西。”
注册公众号、打开编辑器,在我准备好“各种工具”之后,再一次打起了退堂鼓,因为我并不知道写些什么。“我的公众号是什么风格,什么主题,受众是谁,写了没人看怎么办,如果被班级同学发现了,他们嘲笑我怎么办……”
隐藏在我思维里的放弃模式好像又一次被开启。
就这样,我折腾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发布了第一篇文章。
周一写稿,其余几天我的纠结变成了:怎样排版才能吸引人?写得好吗?有人看吗?题目怎么取……相比文本内容的编排,我的内心更挣扎,这样的自我消耗实在难过。
文章发出后的一周里,粉丝量从1变到了10,阅读量在涨到80以后停了下来。
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在我已经要把这次尝试定义为一次失败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我开始一周更新一篇文章,生活的日常、经历一些事情后的感悟,都成了我的素材。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的读者,在文章下留言,或者是讨论话题,也有人觉得看完文章感同身受。
我开始思考,尝试不一定意味着失败,尝试中或许也能成长。
03
先学习思考,才能看见成功
有时候想想,直面失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想,全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大家总爱说:“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但我们永远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谁都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不如先做起来。
前两天,我去看了学校的年度人物的评选。看着大家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我问自己,后悔吗?好像并没有。
只是感觉有点遗憾,遗憾自己没有迈出尝试的那一步,遗憾自己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大脑里想的应该是“我要不要做”“我怎样做好这件事”,而不是“我做了之后会失败吗?”
我们永远不能预知成功或失败,但我们能做的是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下一次站在选择的路口,我想自己可以迈出第一步,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的、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