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身体开始上班,灵魂仍在放假?看100个“生产力博主”的100种专注法则

导读 春节小长假结束,打工人们陆续回到了工位,你准备好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和内卷了吗?还是要重启过去一年的躺平模式?
春节小长假结束,打工人们陆续回到了工位,你准备好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和内卷了吗?还是要重启过去一年的躺平模式?你可以将自己无法割舍手机,不能长时间专注工作、阅读的毛病归咎于令人上瘾的短视频。每条只要几秒钟,你感兴趣的视频不断在手机上出现,等你抬起头来看看时间——两小时过去了,电脑屏幕上依旧一片空白,你今晚什么也没做。“就这样吧,明天再说。”你心想,“休息一晚上也不是世界末日,于是你关上电脑,在沙发上躺下,继续看一条又一条的短视频。

你无法控制的注意力,真是短视频的受害者吗?在新书《游荡的思维》中,历史学家杰米·克雷纳(Jamie Kreiner)安抚被科技分散注意力的现代读者,称专注是人类自古就追求却极难达到的状态。哪怕在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人们也很难专心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冥想、运动、“头悬梁锥刺股”,人类一直在探索能长时间保持专注的方法。网络时代,上传数小时学习视频、讨论生产力工具与时间规划的“学习博主”越来越多,“生产力邪教”(Cult of Productivity)一词由此诞生。当外界诱惑越来越多,注意力变得愈发珍贵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保持专注?

僧侣也爱“开小差”

在《游荡的思维》中,执教于美国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克雷纳列举了不少古书记载,证明注意力从来都不是人类可以随心所欲控制的。哪怕在中世纪,没有手机的僧侣们也不能长时间在教堂里保持“与上帝的精神连接”。曾有修士在给兄弟的信中感叹:“我每天做的就是吃、喝、睡觉、走神。”冥想、斋戒与苦修被认为是对抗分心、提高专注能力的最好方法。为了在教堂里保持高度专注,僧侣们必须站着祈祷、诵读经文,“以抵御瞌睡的诱惑”。克雷纳还发现,上课学习时,僧侣们也可能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胡言乱语”,就像后来上课走神的学生。“僧侣们已经意识到,身为人类不可避免地会分心。”

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提出,对于分心与注意力的讨论在古希腊时期早已诞生。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分心、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被社会污名化,人们担心这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苏格拉底认为写作会削弱记忆力,导致走神,只有演讲才能将知识尽数吸收入大脑。为了杜绝分心,人们曾用各种物理方法逼迫自己留在家中。古希腊哲学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曾剃掉半边头发,把自己关在地下室书房里,希望难看的发型会阻止自己出门闲逛,因此他只能留在家里刻苦学习。达尔文身体欠佳,长期卧床,他却认为这是上帝送他的礼物,让他得以“免除社交与娱乐的诱惑”。

18世纪,《牛津英语词典》首次出现“分心”(Inattention)一词,将“不专心”与“懒惰”联系在一起,批评这是严重的道德恶习,将损坏社会生产秩序。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认为注意力是理性的重要表现。曾有德国医生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开药方:多喝酸奶,补充铁元素,多骑马运动。工业革命后,蒸汽动力印刷机让书籍不再是贵族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当时的社会又有了新的担忧,害怕由此产生的畅销小说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影响记忆力,导致人们对“伟大文学或复杂哲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下降”,最终导致社会失控,一些人认为无法集中注意力是一种人格缺陷,甚至是种族的缺陷。

“18世纪时,走神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今天,人们却认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断走神才是正常的。”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Frank Furedi)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对专注的看法。教育学家曾认为注意力不集中是一种可耻的疾病,应该用严厉的教育、规劝、禁闭或者减少娱乐活动来“治疗”。“19世纪初,人们开始讨论一个人是否能在同一时间里关注不同的事务,”传媒历史教授卢福尔(Petra Loffler)在一篇介绍媒体发展与观众注意力的文章中说,“答案是,可以。人们由此开始相信,思维能够在不同事件之间切换,注意力能够被人为分配。”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许多人通过寻找安静的环境来完成工作。“创造不受打扰的空间”被视作提高生产力的方式。为了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创作,卡夫卡每晚十点半才开始写小说。美国民权活动家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长期租一间简陋的酒店房间工作,因为“觉得家里太舒服”了。但很快,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工作的人们需要面对的诱惑更多了。收音机、电影、电视、光盘、电脑、手机,慢慢地,人们发现哪怕不起床,动动手指也能在手机上消磨一整天的时间。2016年《福布斯》杂志引述数据称,现代人的脑海中一天平均有7万个想法闪过。加上永不停歇的社交媒体、流媒体等娱乐方式,想要沉静下来完成工作也变得更难了。

注意力的大生意

纳西尔·卡尔玛(Nassir Kharma),来自希腊,考入伦敦国王学院医学系,每日应付繁重的医学功课。2018年,卡尔玛开始在视频网站中上传自己的学习视频。它们以固定机位拍摄,长度最多可达十小时——在这十小时中,卡尔玛端坐在书桌前,他面前的是医学书籍,电脑上是各种人体与器官图片。他工作五十分钟就休息十分钟,没有背景音乐,不讲话,没有广告。简单粗暴,他就这样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超长待机”学习,最终成功毕业,进入伦敦当地的医院实习。卡尔玛的频道目前有106万订阅者,他有自己的网站、社群、粉丝会。他最热门的视频有1045万次点击,视频名叫《我如何做到四小时不间断地学习(如何提高生产力)》。

卡尔玛的商业成功是互联网年代人们寻找保持注意力方法的一个证明。卡尔玛之前,还有视频博主托马斯·弗兰克(Thomas Frank)的频道走红,弗兰克在视频中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何对抗疲劳、如何规划时间、如何提高记忆力等内容。他的频道有283万粉丝。卡尔玛与弗兰克被称为“生产力博主”,他们背后是依托互联网、手机与平板电脑发展的生产力产业。当互联网为人们提供无法抵御的诱惑,利用科技来对抗分心、提高注意力的方法也随之增多。不眠不休的硅谷创业者们追求一切提高生产力与专注力的方法。马斯克和扎克伯格每天工作12小时,待办事项以每五分钟为单位。Good Notes等平板电脑笔记应用、规划时间的计时应用、适合降噪耳机的“提高注意力白噪音”等产品与服务一起构建了这个新颖的产业。商业咨询网站“百万洞察”(Million Insights)预测,包含待办任务规划(To Do List)、团队协作管理、时间规划应用等的“生产力应用”(Productivity Applications)产业2020年市值已达81亿美元,2028年前可能有9.1%的全球增长。2022年全球阅读分享网站Goodreads评选“年度非虚构类作品”,其中就有生产力领域书籍《被偷走的注意力:为什么你无法专注,如何重新拥有深刻的思考能力》(Stolen Focus: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 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

在TikTok、YouTube和国内社交媒体上,都能找到以“学习Vlog”为主题的视频与经验分享。在画面精美的视频中,学习博主们在咖啡馆、书房、图书馆里,带着昂贵的电脑、五彩文具,在加速镜头中写作、读书、整理重点。有人整理“适合学习的音乐列表”“适合读书的白噪音视频”“和我一起实时学习”视频,激励粉丝有“专心工作、学习时的归属感”。

“生产力社群”有自己的专业名词,“番茄钟”是一种工作与休息的时间规划方法,“心流”指“人们在专注某件事时进入不被打扰、忘记时间流逝”的心理状态。在问答网站知乎上,“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心流”有65万阅读量。《印度时报》观察到,“生产力博主”在新冠大流行后数量大幅增长。“这些年轻人拍摄自己学习的样子,讨论如何做学习计划,休息时做些什么,如何布置自己的书桌。这些视频在大流行期间数量激增,因为学生们要应对网络课程带来的孤独。”卡尔玛就在视频中介绍,自己保持注意力的方法很简单:提前一天规划任务;准点起床或睡觉、拒绝拖延;把手机藏在找不到的地方,在学习时绝不接电话、回信息;保持五十分钟工作、十分钟休息的节奏;在书桌上准备好饮料和零食,减少自己离开书桌的机会;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尽情做喜欢的事情,比如打游戏。

一百个生产力博主有一百种不同的保持专注法则。这些看似清晰简单的方法,对许多普通人来说却依然可能很难实现。当“生产力产业”走红,“生产力邪教”一词应运而生。一些人批评盲目追求效率、长时间工作与学习是一种不良风气。英国《卫报》就写道,追捧生产力会导致“职业倦怠”(Burnout):“美国人认为现代人的理想是永远在工作,工作就是生活。这种起源于硅谷的想法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想法。”新闻网站Quartz的记者则提出,“生产力文化”这个词本身就在阻碍人们对抗拖延症与手机的诱惑。看学习视频并不会让你变得更有生产力,只会浪费你人生中宝贵的十分钟。购买漂亮的学习软件与文具只是追求形式感。真正的生产力应该在不知不觉间实现:“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确,有一些方法可以减少拖延、更加专注、提高效率。但追求生产力让我在一天结束时依然有一种模糊的不满足感,好像我还没有将这一天利用得更好。(在这种文化下),我不和同事闲聊,不关心自己吃了什么,不关心办公室外的事情,我的确有了一些成就感,但我也牺牲了许多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情。”

“存在感是一种比生产力更复杂、更有价值的艺术。我们的文化以效率、收入、执行能力来衡量我们作为人的价值。我们崇拜生产力,但每天的崇拜会让我们失去发现快乐、寻找奇迹的能力。我们关心生产力,瞄准未来的目标,以我们完成的任务来判断日子的好坏。但另一方面,‘存在’意味着专注当下,不以任何东西为目标,而是以内在体验来判断生活。如果过多追求生产力而忽略了存在感,我们可能发现生活在模糊中溜走了。”

iWeekly+

《被偷走的注意力:为什么你无法专注,如何重新拥有深刻的思考能力》

(Stolen Focus: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 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

作者:Johann Hari

出版社:Crown

入选阅读网站Goodreads 2022年度非虚构作品,《被偷走的注意力》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在不扔掉手机、不必彻底抛弃现代生活的情况下夺回自己的注意力。美国的青少年平均专注时间只有65秒,白领职员的注意力只有三分钟。走神常伴随着自责、内疚等情绪。作者约翰·哈利提出,注意力丧失的背后有十二种深层次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污染到人们从小被电视电脑影响等坏习惯,“分心”并不是某一天才出现,而是长期伴随现代人生活的。当流媒体和社交网站用尽全力抢夺用户注意力时,普通人很难做到“全身而退”。但哈利也认为,通过对自身环境的深度分析和审视,普通人可以分辨什么坏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什么时候可以关上电脑,好好享受走神看视频的乐趣。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