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民国史语所语言组“三巨头”对广东语言学研究的贡献

导读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1928年创建于广州,初创时寄设于中山大学校内,后由筹备委员傅斯年、容肇祖等选址,于1922年10月22日迁移到广州东山柏园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1928年创建于广州,初创时寄设于中山大学校内,后由筹备委员傅斯年、容肇祖等选址,于1922年10月22日迁移到广州东山柏园。

202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了柏园故址,这对于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学术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去年12月,广东省政协文史委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柏园举办座谈会,余忝列会议,参观了故址展览。现就我的专业范围所及,谈谈史语所语言组“三巨头”对广东语言学研究的贡献。

精英齐集  

共筹史语所“语言组”

所谓的史语所语言组“三巨头”,指的是清华导师之一的赵元任(1892-1982),曾为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的罗常培(1899-1958)和中国在国外专修语言学的第一人、1950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的李方桂(1902—1987)。

这三位“大先生”在民国史语所和西南联大时期都做了大量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经典的著作,他们还合作翻译了语言学的经典译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1940)。

史语所1928年在广州创立,作为筹备委员之一的傅斯年就十分重视语言学研究。1928年5月,傅斯年在广州起草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并经筹备委员会通过,确定将语言学研究分为汉语方言、西南语、中央亚细亚语等方向进行。

1929年1月22日,傅斯年致函罗常培:“莘田先生教席:惠诺改任研究员事,无任感荷。又承示下个人工作计划及韵书研究工作计划两件,奉读之下,不胜钦佩。已交赵元任阅过,一切同意。从此韵书整理,粤语研究必借先生以光本所也。”(引自《傅斯年遗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928年,罗常培任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他为了研究《广韵》而开始学习广州话。这一年赵元任到广州调查方言,罗常培经常与赵元任切磋语言学的问题。同年,罗常培与傅斯年、赵元任、李方桂一起参加创办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筹备工作。

马不停蹄 

展开现代语言学调查研究

赵元任较早对两广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现代语言学意义的调查,从1928年9月开始准备,11月10日抵广州,1929年2月4日离开广州,他在粤调查、研究广东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近3个月时间。

11月10日赵元任夫妇抵达广州,开始在中山大学授课。从12月9日开始,他就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两广语言调查。同时,史语所分别致函各地各级学校,请予面洽一切并尽力协助赵元任的语言调查。

1928年12月22日,赵先生让中山大学生物系教师石声汉邀请瑶胞在广州记音,对瑶胞唱的197首瑶歌做了录音。24日,赵元任晨赴三水,在县立中学找发音人记录三水大街的语音,接着又去往广西,调查广西区域的粤语方言……

1929年1月3日,他完成为时6天的广西南宁方言调查后,继续赴梧州,记录梧州北部乡下的方言。11日回到广州。1月12日,到广东的江门、新会、台山等地调查,18日回到广州。

19日北上韶关,调查记录粤北方言,23日返回广州。24日乘船赴汕头,在汕头、潮州两地调查。1月30日从澳门回广州,经过石岐时进行中山语料收集,2月1日回到广州。(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160页,商务印书馆,1998年)

赵元任后来发表的《中山方言》《台山语料》中专门注释是根据在1929年冬(笔者注:原文如此,但实际应为1928年冬天到1929年1月)收集的材料所写的,当时中山县的发音人是程伟正。

1947年,赵元任还在哈佛大学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了《粤语入门》一书,相信主要语料应与他1928年冬到1929年春在广州调查方言有关。

李方桂1924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密执安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读语言学,192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时,就对印第安语进行了调查录音,做出了美国语言学家也做不到的贡献。

1929年年底,他受聘于史语所,遂南下广州,从香港乘船到海南,从海口、到临高、乐会,做了一个多月的海南的汉语方言调查。回到广州后,还利用借来的语音分析仪器验证了他在海南调查时发现的爆破音。

薪火传续 

创现代中国高校首个语言学系

赵元任先生对广东语言学的贡献,还在于他在清华大学时培养了一位学生,即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

1926年,王力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赵元任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其他三位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之一,是王力的老师。

1927年,王力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他1946年在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创建了现代中国高校里的第一个语言学系并于同年招收第一批学生。

王力聘请了同乡友好、著名语言学家岑麒祥出任系主任,教师中则有方光焘、杨树达、商承祚、严学宭、周达甫、吴三立等。不少也曾是史语所的成员,如商承祚等;一些则是史语所成员的助手或者学生,包括语言学、经史学方面的专家。

该系的首届学生是由中文系四年级转系而来,毕业于1947年,其中就有后来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著名方言学家黄家教。从1946年-1954年的这八年间,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一共培养学生100余名,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语言学人才,获益最大的是中山大学和广东省。

其毕业生有很多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语言学家,如唐作藩(北京大学)、著名方言学家宋长栋(中山大学)、黄家教(中山大学)、詹伯慧(武汉大学、暨南大学)、饶秉才(华南师院、暨南大学)、黄伯荣(西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欧阳觉亚(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傅雨贤(中山大学)、唐启运(华南师院)等。

中大语言学系1948级学生、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唐作藩教授回忆说:“中大语言学系的历史虽短,但功在千秋。”

导夫先路 

助广东崛起语言学南方学术高地

罗常培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培养的学生中,则有后来成为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中文系著名语言学家,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的高华年。

在西南联大期间,罗常培任北大文科研究所语学部导师,仍兼北大中国文学系主任。11月,校常委会决议请罗常培暂代西南联大文学系和师范学院国文系两系主任之职。

1938至1944年,他在联大授课和主持系务工作之外,在云南积极开展了大量的语言调查研究工作。高华年1941年考进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学部,师从罗常培、李方桂教授。

1943年,高华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语学部并获硕士学位,得到罗常培先生的器重,亲自推荐他到西南联大的南开大学文学院边疆人文研究室。

1943年到1946年,高华年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讲师。1944年,他的论文《昆明核桃箐村土语研究》获得了国民政府教育部嘉奖。

当时获奖的人,文科的如冯友兰、金岳霖、王力、费孝通、陈寅恪、汤用彤、闻一多、阴法鲁、张清常等,理工科的如华罗庚、周培源、吴大猷、赵九章等,皆为一时之选。

高华年1951年从岭南大学转入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被聘为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彝语语法研究》《广州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程》(与宋长栋等合作)、《汉藏系语言概要》《汉藏语论稿》等,均为少数民族调查研究的经典教材和田野调查指南式的经典著作。

1983年起,高华年担任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是广东语言学界20世纪后半段的领军人物之一。

总之,史语所“三巨头”不但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对利用现代的设备仪器、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对广东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调查研究,是为广东现代语言学研究之肇始。

他们还培养了王力、高华年等后继的杰出学者,为全国第一个语言学系的创建和语言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人才基础。广东省的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方面,之所以能成为南方的学术高地,“三巨头”导夫先路,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