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世界技能大赛,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导读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高莘】编者的话: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特别赛上,我国获得21金3银4铜5优胜的优异成绩,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呈现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高莘】编者的话: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特别赛上,我国获得21金3银4铜5优胜的优异成绩,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呈现,也是中国对世赛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关于世赛参赛体验,关于职业教育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国处于什么阶段,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本报记者采访了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数控铣项目比赛金牌得主周楚杰、北京市工业技术学院院长蔡夕忠、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陈晓曦、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和震。

参加世赛比技能,也拼心态

2022年10月,周楚杰在德国莱昂贝格德玛吉工厂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得金牌。他参加的数控铣项目的比赛由三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需要进行2小时的编程和3小时的机床加工,整个赛程持续6天。“比赛主要考察参赛者的尺寸控制能力、加工工艺安排能力和编程能力。”周楚杰说,“与中国参赛选手来自职业学校不同,外国选手都来自企业,并侧重企业应用。”

初中毕业后,周楚杰进入职业中专,选择数控加工专业。16岁的周楚杰报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优秀,此后,他进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我想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也想拿金牌。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集训队的目标就是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周楚杰对记者说。通过层层选拔,他作为数控铣项目中国唯一选手参赛。周楚杰说,在一次次比赛中他磨炼了自己的心态。如果心态不好,编程就容易做不好,从而影响之后的机床加工。

周楚杰在回忆职业技能学习的过程时说,一开始进入车间进行实操时,自己做出零部件的成就感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我现在要更加努力钻研技能,并且将理论知识重视起来。今后当老师更多需要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输出。”周楚杰目前已经留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任教,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越往后学,就越发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对零部件形态改变的内部原理和切削原理不清楚,实操就不会好。”

此外,周楚杰说:“教练不仅要把技术技能传授给选手,还要关注选手的生活和心理。”他说,目前自己只能帮学生解决技术难题,还需要积累经验,学会怎么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中国有4家世赛研究机构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晓曦曾参加中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并获钳工组第5名,多次作为翻译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目前是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关于中国在世赛上取得进步的原因,陈晓曦表示,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职业技能教育的进步、中国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建设都是重要原因。2014年中国举办了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2015年世赛中国就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中国加强对世赛的研究、科学备赛,目前中国已经有4个世赛研究机构。

陈晓曦认为,作为世界最高水平的技能大赛,世赛对中国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世赛提供参照系,让中国职业教育水平有了坐标;世赛为选手从技能学习者转型为专业从业者提供机会;世赛历练了孩子们的心理韧性和复原能力;在就业上,参加世赛的很多选手早早被企业锁定,还有的选手留校任教。据北京市工业技术学院院长蔡夕忠介绍,在该校参加过世赛集训的很多选手现在都在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工作,“优秀的学生很难留校,有的学生在集训的时候就被企业挖走了”。

世界技能大赛起源于二战结束后技术工人短缺的欧洲。陈晓曦告诉记者,70多年来,世赛初心不变,其自身的机制确保竞赛项目的设置能够体现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但是现在也确实面对挑战。因为科技的发展使职业生命周期缩短。两年一届的世赛需要应对新职业、新技术的变化。”陈晓曦说。

这种挑战也反映在职业技能教育上,他认为,在科技变革的影响下,依赖于动手的技能和依赖于设备的技术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我们需要培养复合型、学习型人才,既要精通专业,也要有通用的综合技能。

陈晓曦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技能人才也要跟上。”经过多年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占就业人员1/4,其中有超过6000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30%。陈晓曦曾经赴埃及、埃塞俄比亚工作,参与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该学院是中国援非项目之一。

设置专业不能一窝蜂

作为世界技能大赛的中国集训基地之一,北京市工业技术学院目前拥有数控应用技术、汽车应用技术、环保与生物制药、智能产业技术、文化创意产业技术5个系16个专业。其中,这里的世赛中国集训基地承接数控车、铣、水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4个比赛项目的集训。在近4届世赛中,该校夺金率达到50%。

“学校课程设置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北京市工业技术学院院长蔡夕忠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课程设置从服务所属企业到服务现代化制造业,专业从聚焦工业制造业到关注环保、文创产业,蔡夕忠说:“学校内的不同专业,轮流做老大。”

记者参观学校时发现,校园除了教学楼之外,还有分属不同专业的厂房。这是学生们进行实训时使用的。其中,世赛的集训基地独享一座厂房。据蔡夕忠介绍,学校的课程体系更多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技工学校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蔡夕忠看来,技术的进步对职业技能院校的办学影响非常大。“学校如何紧跟技术进步,又能保证职业技能教育特征,这很关键。”他说,“职业技能教育有时会一窝蜂地新增很多专业。比方说,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引进大规模生产线,钳工就很稀缺,但是很多学校已经没有相关的专业。蔡夕忠认为,基本技能不能丢,可以在此基础上附加上数字化等先进知识。”

职业教育只是“技能链”一部分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和震介绍说,职业教育的基本逻辑是围绕产业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这是现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和震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不乏优秀的典型案例,但是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技能链”是从技能开发到技能培养,再到技能使用、评价的完整链条。职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做好这一部分需要贴近产业需求和建立职业能力标准,不是职业学校自己能够完成的。 

据了解,在德国,由联邦职教所来开发职业标准,每两年更新一次;职业教育的教材也不是职业学校老师来写,而是专业教材开发机构组织各行业专业人才共同编写;评价也不归属职业学校,而是全国有完整的职业证书考试体系,各行业协会代表企业进行考试。和震认为,行业企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因”,职业教育起源于产业发展需要,因此要让校企畅通合作,并加强国家投入。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会带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