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文话教育》栏目邀请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王忠华就大学生就业话题进行深度探讨,本文内容选自节目对谈。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的就业问题,当下应该用什么心态去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王忠华:回顾近年来整个国家大学生面临就业的时空方位,一是与日俱增的大学毕业生数字:2022年高校毕业生1076万,2023年预计是1158万;二是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尚在复苏阶段。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全国如此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面临就业的巨大挑战。这个挑战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另一个是高校面临的挑战。
作为高校招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负责人,我简单分析下高校现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首先面临的是岗位问题,每年经济增长带来新增岗位大约1000多万个,但高校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这个数字。迫切需要国家就业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努力,当然主要还是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岗位。回到学校视角,需要把经济发展提供的岗位收集起来提供给高校毕业生。
其次是对接问题,目前全国高校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做好供需双方的桥梁?学校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之间的桥梁,要做好岗位收集和岗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匹配工作。
就业是一个社会需求问题,对高校来讲,如何做好就业服务是重要的课题。对大学生毕业生来讲,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预判非常重要。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缺少职业规划和认知,特别是缺少不同职业之间选择的能力。作为大学工作者,我们总说“360行,行行出状元”,如何指导和培养学生在这些行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求职要放下身段,为什么不能进工厂拧螺丝?
王忠华:回顾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成几个阶段。精英教育时代分配形态下,毕业生规模小,大学生毕业工作国家包分配,大多有个相对体面的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快速扩张,高校扩招以后,大学就业进入双向选择阶段。赋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目前,互联网形态下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就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社会对职业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当中。
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某博士当辅警、某硕士送外卖、清北学生去街道工作、某公务员下班后兼职开网约车,都会掀起轩然大波。围绕这样的事例会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这是自食其力,抛弃对个别职业不正确的观念;另一种观点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这也充分反应了当下社会的进步,当事人面临个体职业选择的时候有更大的空间和灵活度,但社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也是正常现象。
目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选择什么专业或赛道对就业有帮助?
王忠华: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就是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考试的角度来讲,学生首先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来获取高分。
从高考志愿填报环节来看,也是社会心态的反应。庞大的高考生群体背后是庞大的家长群体,70后家长是深度参与00后考生高考志愿填报的,每一个考生志愿填报咨询背后都寄托一个家庭的期待。家长在考虑孩子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专业和职业关系问题。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下,高校非常注重专业教育。很多家庭认为选择一个专业会影响孩子4年大学的学习和就业方向。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大学专业选择的一个变化倾向,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选择警察院校、医学院校和师范院校,实际上也是在考虑出路问题。学生一旦选择一个专业,很可能会受到这个专业的影响而选择某一个职业。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个体选择和整个社会群体选择还是有差异的。整个社会高考志愿选择和未来职业选择是一个集中心态的反应。重视专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便是为了就业没有错。但大学的专业和行业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学什么不干什么是普遍现象。
如何看待满脑子“央国政”的就业观?或大学生缓就业不就业现象?
王忠华:作为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本身也是有层次的,比如像我们学校(浙江工商大学)在全国所有省份录取的学生都是本科线以上,甚至都是重点线以上。毕业生当中也存在比较多数量的群体会二次考公考研考编。这类学校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对自己要求较高,对自己的职业都有较高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资格考试来改变自己的职业选择,甚至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另外在不同层次和地域之间的学生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的确近年来考公考研考编群体增幅是非常快的。
面对如此复杂的人才市场的竞争,文凭、学历、出生和能力哪个最重要?
王忠华: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讲,文凭或者说学历是看得见的,具有一定显性条件。但能力是隐性的。用人单位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如常规设置的笔试面试环节来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讲学历和文凭很重要,但能力却在未来职业发展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和用人单位打交道,很多HR普遍反应他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屏障问题,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如何招到符合自己单位需求的人才。对于用人单位来讲,解决信息屏障就需要设置一定的条件,其中的手段就是学历筛选或文凭条件。但实际上对用人单位来说,具有真正意义或价值的是应聘者的能力要求。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希望把招聘环节前置或向前延伸。以前用人单位目光是盯牢大四的学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或企业愿意和大三的学生甚至大二的学生开始接触,希望他们通过实习、实践、管理培训或以储备干部的形式更早的和学生接触,以此来深度考核人才的能力,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选错人。往年很多用人单位也有过这样的共同感受,通过非常规范复杂的笔试面试环节选择的学生,实际是一个考试型选手,夸夸其谈,并没有真实的能力,或空有一张文凭,无法给单位带来实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