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如何避免学生“隐性辍学”?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有差异无差生”评价观念

导读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瑜)义务教育必须“一个都不能少”,部分学生的“隐性辍学”问题却让人担忧。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瑜)义务教育必须“一个都不能少”,部分学生的“隐性辍学”问题却让人担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带来一份关于缓解基础教育阶段“隐性辍学”问题的提案。高金凤表示,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应该亟须建立“有差异无差生”的评价理念,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

所谓“隐性辍学”,是指那些虽然人到学校上课,心却不在学校的现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长期以往势必会阻碍学生健康成长,也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甚至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挑战。高金凤建议,通过多措并举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她说,全社会尤其是学校亟须建立“有差异无差生”的评价观念,重塑教育生态,实现“育分”向“育人”的真正转变,营造“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氛围。

高金凤建议,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可由教育部统筹推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协同,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地,吸纳基础教育学段的教师,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开展脑科学、学习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建立专门学科分支,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家庭提供“隐性辍学”学生的教育指导。

开发专业测评工具,建立“隐性辍学”学生动态数据库,以便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影响“隐性辍学”的要素,并及时实施教育干预,避免负面因素累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将对“隐性辍学”现象的整治纳入督导评价体系。高金凤说,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已经得到控制,但“隐性辍学率”却又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新的隐忧,建议将“隐性辍学率”纳入教育督导评价指标。

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议加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见效督查力度,并鼓励各地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并完善“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让家庭切实扛起责任和担当;同时建议传承家访文化,创新开展新时期的家访工作,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