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闽景在今年提交的《关于系统提升青少年科创教育质量的提案》中指出,近些年,高中学生选学物理、化学、生物的人数明显减少,当下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升已遭遇瓶颈。为此,他在提案中呼吁: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通过高校招生专业限定性要求,提高高中选学物理和化学的学生比例;同时,建议组建科学家志愿者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争取让每个孩子身边都有科学家。
过去,高考生只能选择文科(史地政)或者理科(理化生)。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学生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这一举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但随之也带来了新问题——不少学生规避物理、化学之类科目,选择偏文科目。
为什么孩子们不愿意选物理、化学呢?新高考后,数学不分文理,从而使数学在教学难度方面有一定的下降。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石,数学水平的下降,使得本来就不容易的物理进一步提升了难度。另外,在考试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如果是文科,碰到不会的题目概率比较低,就算不太会,写得满一些总是能拿到一些分数。然而,物理这类科目,如果碰到不会的题目,很可能一分都拿不到。这就导致理科的收益虽大,但风险也高。当然,这并不是贬低文科,文科想要学到极高的水平,绝不会比理工科简单,但在高考的语境下,文科确实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当然,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学生的非理性选择,也是导致理化选考下降的部分原因。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近日“文科生转码或成趋势”上了热搜。看来,当面临就业这道难关时,该学的理科还是要学。高考的选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决定未来的职业选择,但是,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依旧有许多工作可以开展——
首先,可以改进课程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感受到自然科学之美,知道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尤其强调数学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其次,可以探索一些更加科学合理的赋分方式,让物理、化学的成绩表现更好地反映在最终得分和录取上。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物理+化学的选考招生专业,给予学生更多、更优质的选择。
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但无论如何,提升孩子们科学思维,发掘理工科的好苗子,是我们要马上行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