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资料图。双选会现场,毕业生在寻找适合的岗位。图/新华社
文 | 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方案》明确,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同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始鼓励高校自主调整和撤销“过剩低质错位”专业。
此次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调整步伐之大,前所未有。而要做好此次优化调整,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各司其职、双向奔赴,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以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从现实看,我国高校设置专业,存在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热门”的问题,这导致不少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没有办出特色与高质量。
近年来,高校撤销最多的专业,大多是前几年的所谓“热门”专业。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是因为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未形成明确的办学定位,未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论证。
在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我国不少本科院校为快速扩大规模,选择新增的专业中,办学成本低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远大于理工科专业。这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从重视规模发展,到重视质量提升,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也势在必然。
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要避免出现新的一哄而上。如近年来,我国高校新增最多的专业,包括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从总体趋势看,顺应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具体到高校,增设这些专业,是否符合办学定位,是否具备办出高质量和特色的条件,是需要认真论证的。
优化调整专业,政府部门不妨制定宏观战略,并提供信息服务,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哪些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情况如何,为高校开设专业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支撑,防止高校重复设置专业,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过滥。
与此同时,要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设置学科专业属于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因此要避免由行政部门、领导主导学科专业调整,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
《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好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建好一流专业点,并非易事。需要建立专业评价机制,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实际教学贡献,引导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否则,建设一流专业就可能变为认定一流专业,虽然一些专业被称为“一流专业”,但学生和社会对专业质量并不满意。
因此,比达成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优化调整目标更重要的是,要优化专业调整机制。我国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并用好办学自主权,每所学校要设置特色专业,在自身定位上办出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