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次贷危机是什么事件(次贷危机是什么)

导读 大家好,小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次贷危机是什么事件,次贷危机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了几个朋友的回答,

大家好,小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次贷危机是什么事件,次贷危机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了几个朋友的回答,很多人提到了CD,CDO之类的。这个太金融太专业了。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告诉你次贷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第一步,贷款买房推高房价。

MG也是人口大国。虽然比不上我们,但也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人多了,就得住房子。名爵的金融业非常发达,买不起房子的人只能通过贷款来买(每个国家的人买房其实都要背负巨额的抵押贷款)。和国内一样,房子在银行发放贷款后抵押给银行,贷款人每月按一定利率还款。

买房的人多了,房价自然会涨,名爵的房地产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第二步,老赖也来贷款买房。

“来”这个词可能用得不太恰当。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信用差,经常欠信用卡账,不按时交水电煤费,导致滞纳金的人。老赖虽然信用差,但也有住房需求。另外,名爵当时的房价每年都在涨。买就是赚,老赖也想贷款买房。

银行也不是傻瓜。很有可能贷款还不出来,所以借钱给他们也不容易。但因为贷款是做房产的,所以即使老赖不还钱,银行也想通过卖掉抵押的房子收回贷款本息。同时,银行多了一个心眼,对老赖们说,你们的信用太差了,要贷款就得比一般人多付利息。老赖一听觉得没问题。他本来就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反正他也不为自己的债务操心。

结果老赖和银行签了按揭贷款合同,成功买房。但同样的贷款金额,同样的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却比普通人高,每个月还的钱更多。

老何和银行签的抵押贷款合同叫“刺激贷款”,呸,不,叫“转贷款”。借款人信用低劣的同时,这样的贷款业务对银行来说更有利可图,更刺激!次级抵押贷款是次贷危机的凶手。

第三步,银行想在家里吃完再在家里吃。

现在银行有老赖签的按揭贷款合同,每个月收本金利息,几十年都有稳定的收入就不错了。于是,一些银行想多赚钱,就把次级贷款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老赖签了一个购房按揭贷款合同,一共借了30万美元,贷款年利率6%。银行把这笔贷款包装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卖给想做一些投资的小王。小王给了银行30万美元,得到了每年4%利息的承诺。

对于银行来说,之前借给老赖买房的30万元是从小王那里拿回来的,银行的钱其实还在账户里,只是利息差了两分。(每年从老莱娜处领取6%,每年向小王支付4%的理财收益)

同时,银行把这30万美元借给另一个老赖买房,他每年也有6%的利息。

看到这里请不要乱来,捋一下思绪或者回去再看看。

银行完成这一操作后,相当于用30万美元每年获得8%的利息收入(2%的利息差就是第二次抵押给老赖获得的6%利息)。

然后,银行再发行一款理财产品,重复上述操作,可以增加2%的收益。如果做10次,可以获得24%的收益。如果你借30万美元,光利息一年就能得到7.2万美元。

第四步,房价突然不涨了,老赖不还钱了。

有一天,房价突然停止上涨,甚至开始下跌。次贷危机发生在房价跌到比老赖们买房时还低的时候。

老人们看到房价这么低,不需要贷款了,就断供,等着银行收房。银行别无选择,只能把房子拿到市场上卖,收回贷款本金。违约贷款合同越来越多,市场上卖出的房子也越来越多。结果自然是房子供大于求,房价进一步下跌。赖账的人多了,银行卖房的多了,房价跌的多了。

结果就是这样一个闭环。一些低价卖房的银行,当时借出去的钱无法全部收回,就找老赖要剩下的贷款。但老赖手一摊,我没房子给你。如果你想去法院,你可以起诉。

银行完全惊呆了。原来贷款30万,因为房子降价卖了,只收回了20万。没有赚到利息,却损失了不少本金。

第五步,小王等人向银行索要理财产品的本息。

还没完呢。别忘了,当时银行通过几轮风骚操作,贷给了几个老赖买家一笔30万美元的款项,同时还收了很多买理财产品的小王的钱。

假设一家银行进行了10次操作,30万美元贷款给了10个莱莱的房子。现在卖一套赖家的房子收回20万美元,卖10套赖家的房子收回200万美元。但是别忘了,小王这样的10个人当时买了30万美元的理财产品,总共300万美元本金,4%的年息加上本息,就是312万美元。

在不算银行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的情况下,我一年欠人家112万美元(312万-200万)。赖可以平躺装死,银行不能,否则就是违约。就这样,次贷危机发生了,银行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我上面说的是房子还能卖到20万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次贷危机愈演愈烈,MG

银行的债务危机、信用危机被次贷以及曾经的骚操作无限放大,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