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曾经辉煌!2022年最“失败”车企 退出中国销量断崖

导读 虽然2022一整年满是波折,许多汽车品牌都经历了一系列挑战。但2022年也是个“奇迹”之年。
复盘2022。

虽然2022一整年满是波折,许多汽车品牌都经历了一系列挑战。但2022年也是个“奇迹”之年。

前11个月,比亚迪开启狂飙模式,累计销售162.8万辆,且按照四季度月销持续超过20万辆的势头,比亚迪全年销售有望超过185万辆,同比增幅将达到253%。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品牌将首次夺下车企年度销冠。

另一个创造奇迹的是奇瑞。1-11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1127289辆,同比大增32.6%。其中,出口累计406540辆,同比增长70.9%。这是奇瑞首次年销突破百万辆大关,而且大概率将直接迈上120万辆新台阶。

中国品牌奋勇,合资车企自然承压。不过,过去一年,广汽丰田仍捍卫了合资荣光。1-11月,其累计销售93.08万辆,同比增长27.6%,年销首度突破百万辆指日可待。

然而,除了这些获得瞩目成就的品牌,也有一些品牌在2022年迎来至暗时刻。Jeep、讴歌、林肯、捷达、小鹏、MG这6个品牌在2022年急转直下。

此前,它们都是中国车市的弄潮儿,都曾拿出令人瞩目的现象级表现。可2022年,它们要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要么销量高开低走,甚至腰斩、要么日渐边缘化,成为车市透明人……

这6个品牌注定将以“失败”标记2022。

01、Jeep——无奈退出中国

2022年,Jeep退出中国着实令人惋惜。

因为Jeep是一个个性化十足的品牌,也能提供真正的个性体验。而且在中国,仍有很多Jeep的死忠粉。

Jeep在中国的运营主体——广汽菲克公司曾经手握一把好牌。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合资公司在2017年迎来了巅峰时刻——年销222322辆。彼时的广菲克产品阵容齐备,有主打年轻个性的自由侠,也有务实的指南者、带着轻奢调性的自由光,以及大七座SUV大指挥官。面向更高端市场,还有进口引入的大切诺基和牧马人压阵。

曾经在中国开一辆牧马人,是一种超然状态的代名词。花40-50万元买一个大“玩具”,加上略带夸张的改装套件,车主往往给人实力深不可测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同级BBA车主都难以坐拥的。

然而,2017年以后,广汽菲克年销量逐年大幅下滑。到2021年,年销仅2万辆,不足4年前的十分之一。2022年销量更是可忽略不计,破产已是定局。

说起来,牧马人的销量每年都很稳定。广汽菲克的问题在于国产车型难以维持吸引力。而在销量难以为继后,广汽菲克及背后的外方股东(前期为FCA集团,后期为Stellantis集团)没有将牧马人国产,丢掉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作为牧马人的平替,坦克300趁机收割了大批喜欢,但无力消费牧马人的消费者。

2022年1-11月,坦克300累计销售91970辆,全年突破10万辆大关很有希望。这款自主硬派越野车也达成了面世27个月,累计销售18万辆的现象级成就。

不知道牧马人看着它的中国同行如此风生水起,会不会羡慕。只是在未来,Jeep注定将活在中国消费者的谈资和回忆当中。

02、林肯——痛失毛京波,销量腰斩

2022年,林肯本要冲击品牌年销10万辆目标,以此来为品牌创立百年献礼。

这个2014年才姗姗入华的美系豪华品牌,自2019年踏上高速增长之路。

时年出任林肯中国总裁的毛京波为林肯奠定了发展基调,以“豪华,自有其道”进一步丰富“林肯之道”的内核,并在营销和服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和升级。

同时,林肯开启产品国产化战略。新一代产品冒险家、飞行家、航海家相继投放市场,凭借一步到位的诚意定价,以及全系丰富的功能配置,林肯一度成为BBA外,精英人群的购车首选,也是少有坚决不打价格战的豪华品牌。

2019年,林肯在华年销4.7万辆;2020年提升到6.17万辆;2021年狂飙至9.16万辆,同比增长48%。毛京波用三年时间,助力林肯年销量翻倍,也缔造了为业内瞩目的“林肯现象”。

到了2022年,林肯的上升势头却戛然而止。9月,毛京波突然辞职,灵魂人物的离去成为林肯命运轨迹的拐点。

前8个月,林肯销量仍保持微弱增长,尤其6-8月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可9月风云突变,月销同比下滑6.97%至7475辆;10月同比下滑17.75%至6148辆,11月仅有5017辆,同比下滑38%,几近腰斩。值一提的是,新产品林肯Z也没能帮助林肯扭转颓势。

去年1-11月,林肯累计销售仅7.09万辆,全年负增长已成定局,冲击10万辆年销目标无望。

从豪华车市的宠儿到被打入冷宫,短短不到半年,林肯便尝到彻骨之痛。而毛京波的离任也宣告林肯一个时代彻底结束。

03、讴歌——黯然退出中国

2022年,讴歌品牌唯一一条有存在感的新闻,就是宣布自2023年起,讴歌现有产品将不再销售。

讴歌迟早退出中国市场,已是业内共识,早有定论。但很多人还是对讴歌的遭遇颇感遗憾。因为讴歌是一个有魅力的品牌,产品也很给力,这是很多懂车消费者的共识。

说起来,讴歌是少有的品牌美誉度与销量呈反比的品牌。

自2016年国产后,讴歌只在2019年取得年销14778辆的最佳成绩,还不及竞争对手沃尔沃、凯迪拉克一款车的年销量。

即便如此,讴歌的品牌和产品热度一直很高。

2022年,讴歌在北美相继推出了全新一代TLX、MDX。这两款产品大概率无缘中国市场。可明知如此,在关于这些产品的新闻下面,仍有大量网友跟帖,表达了对讴歌新产品的憧憬和喜爱。

无独有偶,在各大专业论坛,也始终活跃着批讴歌死忠粉丝。他们不仅对讴歌的技术和产品如数家珍,不少人更是收藏了许多讴歌的经典车型。

为什么讴歌仍落得个退市结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怪不到产品上,那锅就得营销来背。

在中国豪华车市场,豪华品牌要想生存,一定要给品牌成功贴标签,立人设。一线的BBA自不必说。二线成功者也深谙此道。

雷克萨斯主打匠心,品质。营销风格从来都是云淡风轻、无欲无求,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因此,雷克萨斯吸引了很多不随波逐流的精英用户;

沃尔沃是另一个代表。安全标签深入人心,营销也不遗余力地围绕安全展开。这让沃尔沃成为了律师、教师等高知、理性人群的宠儿。

但讴歌的标签和人设是什么?“精装本田”是过去数年一直与讴歌同行的高频词汇,也暴露出讴歌无法找到精确品牌标签的无奈。

只不过,问题已不重要了。

这个扎根于北美市场的豪华品牌注定只是中国市场的匆匆过客。

04、捷达——日渐边缘化,两年无新车

刚开幕的广州车展上,捷达宣布品牌成立以来累计销量已达50万辆。对于一个成立仅3年多的年轻品牌来说,这个成绩可圈可点。

从一款经典车型到发展成一个全新品牌,捷达的诞生,堪称大众汽车的妙笔。截至2021年,捷达也有效实现了大众在中国的三个战略目的。

一是有效阻击快速发展的中国品牌。

二是捷达在提供可比肩大众品牌产品力的前提下,将定价大幅降低。例如10.39万元起售的捷达VS7本质上是大众探岳的换标车型,而后者售价高达20.49万元起。其它两款产品VA3、VS5也比宝来、探歌的售价低了4-6万元之多。

以更低的购买门槛,让中国普通消费者享受到德系品质,这是捷达的杀手锏。

三是捷达成为独立品牌后,不仅可以贡献销售增量,也可以成为大众品牌的下部支撑,帮助大众品牌车型维持了溢价率。

但到了2022年,捷达不灵了。

我们细算一下,2019年捷达累计销售11万辆,2020年15.5万辆、2021年16.9万辆,那么2022年1-11月,捷达销量大约仅为6.6万辆,全年销量腰斩几乎已是定局。

同时,此次车展,捷达参展阵容仍是老三样:VS5、VS7和VA3。也就是说,将近三年时间,捷达没有推出一款新车,更没有一款新能源车型。

这样一个品牌,被舆论和市场双双边缘化是迟早的事。但捷达的可悲之处在于,它的命运自己说了不算。

这两年大众一直在主推ID系列,无暇兼顾其它品牌。另一方面,在捷达的定价体系下,推出主流电动车一定是亏本的,大众很难接受。

如果要改变日渐边缘化的局面,捷达有两个选择。要么终端优惠进一步释放,进入6-7万元区间;要么推出A00级纯电产品,与自主品牌搏杀。

长远来看,两条路线并行是捷达最好的方案。不然的话,捷达的路将越走越窄。

05、小鹏——股价暴跌,销量腰斩

在中国,一提起造车新势力,必称“蔚小理”。而一提起新能源汽车,“蔚小理”也占据着头部版面。

在舆论场和消费心智中,“蔚小理”一直是并驾齐驱的三个品牌——几乎同时间在美股上市,后又回到港股上市;都有一款或一款以上的明星产品,如小鹏P7、理想ONE、蔚来ES6;

销量也都在2022年一起突破年销10万辆大关;同时,这三个品牌各自带有鲜明的标签。蔚来的服务,理想的增程式,小鹏的智能驾驶。

然而,2022年,这三个品牌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分化。小鹏遇到了大问题。

一是销量。2022年,小鹏累计交付120757辆,虽然超过2021全年,但从8月开始,小鹏月交付量持续大幅下挫。8月9578辆、9月8468辆、10月5101辆、11月5811辆。

曾经月交付量稳定破万的小鹏,现在已经腰斩。

二是股价。截至12月30日港股收官,小鹏股价报收于每股38.35港元,总市值661.7亿港元,比年初跌去8成,仅有蔚来的一半,理想的近三分之一。

在资本眼中,小鹏也不再有同蔚来、理想相提并论的资格。

那么,小鹏的问题出自哪里?

核心是新产品G9翻车。

G9是2022年小鹏的重中之重,不容有失。通过G9,小鹏希望进一步向上,打开30万以上高端市场,并大幅改善毛利率。

可天不遂人愿,小鹏G9不仅被理想L9、L8等同期上市新品抢了舆论风头,市场表现也远不及预期。11月,G9仅交付1546辆。

相比之下,蔚来和理想也都在2022年进行了新旧产品切换。理想L9、蔚来ES7都顺利接了理想ONE、蔚来ES6的班,蔚来的ET7和ET5还有效提供了新增量。

平心而论,G9是一款亮点颇多的产品,首款应用800V高压充电的产品、同级唯一应用双腔空气悬挂的车型,以及总功率达2000W+的豪华音响……

但围绕这款核心产品,小鹏的策略出现了重大失误。譬如业内已人尽皆知的G9上市当天连夜修改SKU(库存单位),并在两天后调整车型配置。

还有10月21日,何小鹏宣布公司将进行组织架构全面调整。在此前的公司内部会议上,他更是一度哽咽,对公司内部存在的“部门内卷”和“部门墙”问题直言不讳。

如今来看,G9只是小鹏组织混乱的牺牲品。但以小鹏的体量,很难承受这样一款重量级产品失败的后果。

06、MG——海外热销,国内滞销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给2022年的中国汽车发展定调,“出海”一定是最有力的候选之一。

根据乘联会数据,1-11月,中国乘用车累计出口210万辆,同比增长56%。其中,MG品牌很可能占据着超过40万辆的份额,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作为连续多年的中国单一品牌出口王,近些年,MG品牌一直在深耕海外市场,收效斐然。

自2007年开始,MG品牌便开启了出海之路。用了15年时间,实现从0到100万辆的突破。

尤其自2018年开始,MG品牌出口销量连年实现接近翻倍增长。2018年达7.3万辆;2019年为13.9万辆;2020年为23万辆;2021年达36.4万辆。2022上半年,MG出口销量便突破20万辆。以此估算,全年出口突破40万辆是大概率事件。

比起一些近年来,也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的中国品牌,MG的出口还有一个它们不具备的优势——在西欧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

去年1-11月,MG欧洲销量突破10万辆。欧洲大陆5万辆,英国5万辆。这是中国车企前所未有的成就。

按道理来说,海外销量持续提升,将助力MG年度总销量持续攀升。

但凡事无绝对。MG墙外开花,墙内的香味却越来越淡了。

2020年,MG全年销售31万辆,出口23万辆,国内销售不到9万辆;2021年,MG品牌海外销量达36.4万辆,国内为15.6万辆。这两年,国内销量不及海外一半。

今年更夸张,上险数据显示,前11个月,MG终端上险量不足9万辆,同比下降38.5%。全年达不到10万辆几乎已是定局,很可能还不到海外销量的四分之一。

该如何看待MG品牌海外、国内市场销量曲线的畸形走势?

先给出结论,照此发展下去,MG品牌很快会遇到新瓶颈,甚至会危及品牌生存。

首先,虽然这些年MG海外销量连年增长,但增速逐年放缓。这预示着其海外销量趋向稳定。要继续提升销量,必须提振国内市场。

其次,如果一个品牌无法在中国保证年销10万辆,边缘化难以避免。

那些离开中国的品牌无一不在走下坡路。譬如只能在印度卖廉价车的铃木,退守欧洲的雷诺,以及在全球范围销量暴跌的jeep。MG也大概率无法逃脱这个魔咒;

第三,即便MG是一个英伦品牌,但与MINI、捷豹路虎不同,MG现在完全由中国团队操盘,跟英国没什么瓜葛。某种意义上,把MG算作一个“中国品牌”,并无不妥。

然而,纵观全球汽车品牌,凡是丢掉了本土市场的品牌,消失无可避免,无一例外。

最后,MG品牌产品现在完全在中国生产,销往海外全靠出口。如果仅依赖海外市场,那么销售成本将居高不下,企业利润难以保持。空有好看的销量数字,却赚不到钱,这样的状态很尴尬。

所以2023年,MG应该把精力转移到国内市场了。不然,等待它的便是釜底抽薪。

观点:

我们选出的6大品牌,2022年销量表现都差强人意。但它们的问题又不止于销量。

讴歌和jeep因品牌定位失误,已逃离中国;

林肯和小鹏看似这两年高速发展,但品牌内部也累积起了隐疾,终在2022年显现出来。接下来,它们的课题是如何迅速扭转颓势,不要弄成顽疾;

捷达的问题不在自身,而要看大众品牌的意志。不过,在大众品牌真正在新能源市场重获优势之前,捷达的苦日子看上去还要过很久;

MG的问题看起来最简单,但解决起来最复杂,在提升中国销量何其难也。只希望MG不要被海外销量迷惑,应在中国市场拿出向死而生的态度,才有望破局。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