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第一个例子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张君教授去世。其实通告上写的是张教授“突发疾病”,至于到底是什么,咱们不知道,他60岁,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梗塞等心脑疾病。
作者说“读者”反映张教授新冠已经康复,于是作者自己联想了一下,加上一句,张教授“病情突然严重”,然后去世,这就很好地把张教授的离去归罪于新冠了。但张教授的死亡是否和新冠有关,其实需要更多证据。
中国2021年死亡人数是1014万人,也就是每天正常死亡27781人。按卫健委冯主任的模型预测,这一波会有60%的人被感染,那每天有很多人本来就要去世的,现在可以写小作文轻轻一句“病情突然加重”就怀疑是新冠导致的死亡了,然后就可以像作者那样总结为“新冠肺炎专治各种不服”。
文中的举的第二个例子,是一个截图,有人说“身边有2个认识的人感染好了,就觉得没事了,就开始高强度健身,结果就走了…”。
哇,一个人身边就有两位!如果真的这么常见,那中国应该有大批高强度健身达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吧?作者这也信啊?
文中举的第三个例子,是北大第一医院王贵强主任说:我们感染的所有毒株中,有5%-15%的毒株存在“复阳”的概率。作者认为“这也恰恰证明,我们体内还有残留的病毒没有排干净。”
我很好奇,就搜了一下王主任的发言,发现他这句后面马上提到“所有复阳者未能分离到病毒,也没有复阳导致进一步传播的报告”,就是说复阳测出的可能是病毒的尸体碎片,王主任很严谨地总结说“复阳以后的传染性是极低的”。
原来是这样啊。
第四个例子是作者引用樊登和张文宏医生提到一种“静默型低氧血症”,就是病人并没有呼吸困难,自己都不知道,但血氧已经低于正常值了。作者铿锵有力地说“它是这波大传染中,夺走很多人性命的罪魁祸首之一。”
那事实是什么呢?
首先,各种专业机构的新冠治疗指南并没有把这个现象专门提出来警示各级医生,可能说明这个现象并非“夺走很多人性命的罪魁祸首之一”。
其次,一篇2021年10月的论文《疫情时代出现的误称》指出,所谓“静默型低氧血症”这个名词受到了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广泛关注,但这种现象并不是新冠特有的,而是可能发生在各种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低氧血症患者中。
第三,另一篇西班牙重症科医生总结救治新冠病人的论文中指出,静默型低氧血症的患者不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适应了这种较低的氧饱和度,低氧对他们的危害没有那么大,所以可以把这些病人的血氧浓度保持在低于普通人(93%)的水平。
最后,《新英格兰医学周刊》上刊登了一个有意思的试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041人算是标准组,只是根据呼吸困难的症状求医。另一组1056人给他们配备了家用血氧仪,除了自我监视症状,每天还汇报血氧指数。最后两组都有一多半的人阳性了,但是是否每天测血氧并没有对病人存活的天数有影响。所以这个研究中没有一条“性命”因为不测血氧而被“夺走“。
总之,静默型低氧血症没有自媒体上显现出来的那么可怕。
写到这里,我的感想是虽然现在各行各业的博主都在分析新冠,但是专业医学知识还是需要一点的。
最后,作者提醒大家“越是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相亲相爱”,这篇惊吓警示众人的作文就在满满的爱中完美地结尾,收到3.5万点赞,一两千万阅读,各种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