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血脂,其实就包括两种成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不少人非常重视胆固醇水平,却忽视了甘油三酯。
最近,一项涉及6万人的研究表明,65岁以下人群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
受访专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内科主任医师 龙波 主治医师 游智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余再新
甘油三酯高,心脏易崩溃
甘油三酯其实就是脂肪,也就是油的学名,正常参考值为0.45~1.69毫摩尔/升(mmol/L)。
甘油三酯参与人体胆固醇的代谢,因此,临床上,它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并列,成为血脂检查的基本项目。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64574名健康查体人群,其中女性
1.66mmol/L),随访时间约11年。
结果显示,随访期内,与甘油三酯<1.02mmol/L的参与者相比,甘油三酯>1.66mmol/L的参与者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了59%。
随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心梗的累积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随访10.92年时,上述三组的心梗发病率分别为0.23%、0.40%、0.69%。
也就是说,中青年人很怕甘油三酯高,各种血脂指标中,甘油三酯是心梗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不容忽视。
5类人重点监测甘油三酯
人体的能量主要转化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待需要时,身体可直接分解供给能量。除了供能,甘油三酯还可以固定和保护内脏器官。
甘油三酯超标之所以会影响心血管健康,是因为它会令血液变得黏稠,聚集更多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导致血液循环减慢,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等疾病。
以下5类人需要重点监测甘油三酯水平: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
存在多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甲减、肥胖、吸烟)的人;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
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的人;
跟腱增厚、皮肤或肌腱出现黄色瘤者。
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女性每年检测1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测1次。
超过1.7就危险,低于1.2最理想
我国2007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关于甘油三酯的判定标准为:
<1.70mmol/L为适当水平,
1.70~2.25mmol/L为边缘性升高,
≥2.26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2022年,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表共识声明,给出的标准则更加严格:
当空腹甘油三酯≥1.2mmol/L时,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其残余物就已经开始在血液中累积了;
甘油三脂≥1.7mmol/L时,会导致心血管病风险明显升高。
新共识还对甘油三酯水平进行了危险分层:低于1.2mmol/L属于理想状态;1.2~1.7mmol/L为临界水平。
控好甘油三酯的关键两步
在血脂四项指标中,最易受饮食影响的指标,就是甘油三酯。摄入的脂肪多一点,甘油三酯就会升高;少吃高脂食物,这一数值就会下降。
外国人的高脂血症以胆固醇增高为主,但对中国人来说,高脂血症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受饮食和运动影响较大。
所以,控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关键两步——调整饮食和减肥。可以先控制饮食、多做运动,以改善代谢,3个月后再复查。
低脂
油炸食品含有大量脂肪,不宜多吃。在选择动物性食物时,可尽量避免肥肉、猪油、蛋黄、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肉类。
可以试试地中海饮食,其主要组成是果蔬、坚果、豆类、全谷物等,油类主要是橄榄油,肉类则以鱼肉和禽肉为主。
控糖
甘油三酯高的人对糖类十分敏感,因为糖类会加重甘油三酯升高。
美国亚特兰大心血管组织的心脏病学专家曼弗雷德·桑德勒说:“我坚持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摄入适量蛋白质,避免加工糖。这样不仅能保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还有助减肥。”
将运动变成一种习惯
控制体重,体重指数不要超过24。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规律运动有助加速甘油三酯分解,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避免压力累积
压力会引发肾上腺素—甘油三酯反应,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在忙碌之余应抽空发呆5分钟,或到户外放松心情,适当宣泄压力,多给自己留一些娱乐时间。
合理借助药物
常用的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等多种,降低胆固醇需要用他汀类,晚上吃效果好,因为胆固醇代谢主要在晚上;降低甘油三酯则以贝特类为主,上午服用最佳,因为甘油三酯代谢在白天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