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王朝建立后,辽太祖命人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体系,以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满足交往的需要。
神叔五年(920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字”,其中以屠吕布、吕布固的贡献最大。 据《辽史》记载,屠鲁是“少年聪明好学,其作品为太祖所器重,至于契丹文字的创作,屠鲁不以为然”。 “太祖造契丹国文,吕布固称赞成功,赐林牙,督修国史。” 契丹文字直接源自汉字,带有很深的汉字痕迹,也保留了源自汉字的“方”字形。 有的直接借用汉字的形、音、义,如“皇帝”、“太后”、“国王”等;有的则直接借用汉字的形声义。 有的借用汉字的形义,如“一”、“二”、“五”、“十”等。 有的借用汉字的字形,如“人”、“诸”、“地”、“天”、“有”、“行”、“为”、“高”、“面”、“权”等。 “奈”。 大多数契丹文字的字形虽然与汉字不同,但也是由汉字修改而成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汉字与契丹文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契丹文字的创造者至少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字数。 通过这种改造,就形成了契丹文字。
由于契丹语的大字不易掌握,且多音节词以单字记录,后来又创制了契丹语的小字。 据《辽史·表亲王》记载,“回鹘使者到来,不能通其语言,太后对太祖说:‘蝶腊聪明,可用以遣使。’” 把他打发走了,跟了他二十天,就可以学他的字书法了。” ,因为契丹小字数量少,应该一致。”契丹小字是由一到七个基本拼字单位组成的,这个基本拼字单位学术界称为“原字”。原字是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小汉字和契丹字的笔画并改造其字形,其中有很多与汉字形状一模一样的,如:丁、石、田、肖、火、烈、这些字符大多与汉字的读音和含义不同,因此不能按照汉字的读音来读,例如契丹小字“一”的意思是“北”,而不是数字“一”。
与契丹大字相比,契丹小字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少”,契丹小字的最小拼写单位为400个原字左右,这些原字可以重复组合; 第二,“改观”,这个中契丹文字的原始文字虽然很少,但却能听懂所有的契丹语; 三是“简单”,一是笔画简单,二是易学。 契丹语属阿尔泰语系。 它具有多音节词和使用粘连词尾来表达语法。 它有元音和和声。 对于这种语言来说,用拼音表达比用表意文字表达要容易得多。 契丹小字比契丹大字在拼音化上进步了一大步。 契丹小字容易粘在词尾,更符合契丹语的实际语音发音。
两种契丹文字创制后,与汉字同时流行于辽代。 主要用途如下: 1、雕刻牌位; 2、写出各部落、村庄的名称; 3、外交信函; 4. 国旗语言; 5、雕刻符牌; 6、写诗; 7、翻译书籍; 八、科举考试。 ; 九、撰写、刻悼书、墓志铭。 辽朝皇帝、契丹贵族,甚至汉族上层人士,大多都精通契丹语。 甚至一些出使辽朝的宋人也会用契丹语作诗。 辽朝建立时,于靖用契丹语写了一首诗:《夜宴》搁置后(奢靡繁华),臣拜洗(受赠),两朝重归于好(良好的沟通)并且他们的感情很强烈(沉重)。 臣之律(拜舞)祝枯同(福佑),圣寿铁摆(宋高业)可泰(无极业)。”这首诗深受契丹皇帝的喜爱。
佛教的普及
没过几年,辽朝就灭亡在女真人手中。 一百多年后,元朝开国元祖忽必烈在寝宫与汉人张德惠谈起此事,提到“辽朝已废”。 元朝人把契丹灭亡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猴佛。 虽然这有些夸张,但佛教在辽朝两百多年来确实对这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天福二年九月,耶律阿保机“成隆华州,黄河南岸,始建开教寺”。 这成为辽代建立寺庙的开始。 随后,契丹政权在军事征伐中原和渤海的过程中,俘虏了大量僧尼。 临荒府“于城南另筑城以容汉人,名韩城。城内有佛寺三间,僧尼数千人”。 其实,辽代太祖与大臣们的一段对话就颇能说明问题。 当时,太祖问群臣:“已立之君,当事天祭神,欲祭有大功德者,何必先祭之?” 诸大臣都认为应该遵循佛法。 可见,即使在辽代初期,佛教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辽朝建国之初,为了建立和稳定国家的统治,契丹皇帝势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征伐所辖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其拥有较大的族群。人口。 因此,佛教作为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纽带,具有重要的精神凝聚作用。 直到太祖时代,契丹统治者只信奉佛教,根本没有信仰。 辽太宗继承了太祖以来宽容的宗教政策。 最重要的是尊白衣观音为家神,从而突破了契丹原有的宗教信仰,融入了新的元素。 真正将佛教纳入国民信仰的是辽兴宗。 他先拜“菩萨殿”,再“拜山礼”,彻底打破了契丹人固有的宗教信仰模式,真正将佛教提升到了民族信仰的层面。 地位相当高。 道宗皇帝更是亲自参与,推动佛教走向鼎盛。 到了天佐朝,佛教在社会上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文摘自《辽夏金元史:冲突与融合的时代》,张帆、陈晓伟、邱景嘉、林虎、周思成,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7月。论文经授权发表,原文已省略,注释也省略,现标题为编辑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