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体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2020清明是几月几日,2020清明是哪一天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清明是几月几日 2020清明是哪一天
2020年清明是2020年4月4日星期六。农历三月十二日,庚子年(鼠年)是陈赓月的丑日。
220清明假期安排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4月4日(周六)至4月6日(周一)放假三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春节。与清明春节相对应的,是重阳秋节和春秋两个节日,自古就有。中华民族自古礼让、尊祖、慎终追远。清明节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来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和南方有不同的习俗。唐代以前,我国北方的扫墓主要是在寒食节和寒衣节。据《礼经》等文献记载,唐代以前,我国北方没有清明节扫墓的规定。到了唐代,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是唐代中国南北墓葬祭祀习俗的融合时期,沿袭了清明墓祭祀习俗,并扩展到全国各地。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为离清明节的日子比较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将禁火、寒食的习俗纳入寒食节。清明节结合了寒食和上思两个节日习俗,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和扫墓为中心的习俗,将禁火、寒食习俗与上思郊游等习俗活动结合起来。因为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习俗被移到了清明节,所以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清明节禁火吃寒食的习惯。明清两代普遍继承了前代的旧制度,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了它作为春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日的地位。民国时期,在清明节的这一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的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一项常规项目,这实际上只是官方对由来已久的植树民俗的认可。
清明节习俗
坟墓祖先崇拜
在我国的历史上,很久以来就有吃冷食不生火,祭奠祖先的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祭祖成为一个连续的节日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鸡鸣树昏谁哭?”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盖。梨花映杨树,是生死离别之地。大漠重泉哭,雨落。"
宋代诗人高句丽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南北山多坟,清明祭不同。灰飞成白蝴蝶,泪和血染红杜鹃。夕阳下狐狸睡土丘,一滴不到酒泉!”即使在当今社会,清明节前后,人们仍有上坟祭祖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前焚香祈福,焚烧纸钱和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示对祖先的缅怀。
春游
在清明节期间,当春天返回大地时,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扫墓之后,一家老小,在山野乡村其乐融融。回家时,他们顺手折几根枝叶,戴在头上。他们幸福快乐。一些人也在清明节期间去大自然享受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光,在郊区徒步旅行,以表达他们自严冬以来被压抑的心灵。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意思是踩着草,在乡间玩耍,享受春光。清明是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它成了一个
清明节正是杨柳抽芽返青之时,民间有折柳、穿柳、插柳的习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随手折几根柳条,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织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过梁和屋檐上。俗语有云“清明不穿柳,美人归头”,可见清明折柳是旧社会非常普遍的习俗。清明植柳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用柳枝乞食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不应该提倡。清明节种柳树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发明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品尝草药的神农。另一种是介子推死后所持的柳树后来复活了,晋文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清明柳,把它折成一个圈,戴在头上。这种习俗被介绍给了人们。虽然典故来源不同,但这些习俗还是离不开人们春回大地的喜悦。
饮食习俗
清明节家家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用来扫墓祭祖。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我可以品尝绿色和芳香的水果。青果形似饺子,但味道却大相径庭。果实的表皮由一种叫艾蒿的植物制成,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小黄花,叶子小如菊科,丛生。
每年清明节前,女人们都会提着竹篮,三五成群地来到田间,高高兴兴地采摘艾叶。筐里堆着翠绿鲜嫩的艾叶,真的很吸引人。蔡回家后,她开始了制作柑橘的复杂过程。女人就像魔术师一样,一眨眼的功夫,绿色的艾草就变成了美味的橙子。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