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体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回族的丧葬习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回族的丧葬习俗,一个人的一生结束后,亲戚、邻居、朋友悼念、纪念、祈祷的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回族人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是谁,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有多少钱,寿命有多长,都会有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死亡之日。但作为一个活着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是儿孙满堂还是丧偶孤独,都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埋葬死亡,向它致敬。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族习俗的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对待死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主要由13世纪左右从中亚和中东迁徙到中国的各族穆斯林组成。在形成之前,作为穆斯林,他们在葬礼上实行伊斯兰葬礼制度。回族形成后,伊斯兰教丧葬制度成为回族的丧葬习俗,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和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丧葬习俗。相传,回族始祖宛葛思是来华传播伊斯兰教的四位阿拉伯人之一。他在中国是无常的,葬于广州城外的刘桦桥,俗称惠惠墓。他的墓碑建于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据陈垣考证,应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这里的回民仍然保护着宛葛思的陵墓。
宋末元初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死者的葬礼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进行的。回到习俗,所有专门在尸体中洗澡的死者都用一个大铜瓶从他们的嘴里倒出水来清洗他们的胃,使他们变得肮脏。从上到下洗干净,然后用帛擦干,用捻丝或丝或布做个袋子,裸体存放,开始入棺。棺材是薄松木板做的,只能装东西,当天就出棺材。当你痛苦的时候,或者当你闻到它的时候,把你的棺材脱下来,赤裸裸的埋在山洞里,你的尸体面朝西方。回族先民有据可查的丧葬习俗中有许多不准确和谬误,如回族穆斯林死后用水冲洗全身,涉及漱口、洗鼻,但不清洗肠胃;此外,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死后不使用棺木,而是用塔形木箱运尸。可见,细心只看到表面,不了解回族先民丧葬习俗的本质,误把穆斯林使用的塔木盒写成棺材;用白布包裹穆斯林,误写成用布当包等。尽管如此,从大铜瓶口倒水、自上而下冲洗、布包等有据可查的习俗中可以看出,穆斯林用汤瓶洗身,给死者浇水,用白布包裹,用木塔抬尸出殡,与现在的回族丧葬习俗是一致的。
二、回族丧葬的程序习俗及其表现
在临死之前,回族人一般都注意这些方面:
首先,请阿訇乞求病人的原谅,祈求上帝宽恕病人的罪过,请病人忏悔,反省自己。
第二,有必要进行口头通话,即如果平时接触的邻居、朋友、患者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甚至仇恨,那么就要主动告诉患者自己要进行口头通话,说明自己原来的感受,消除误解和隔阂,互相原谅,愉快地了结过去。
第三,病情危急时,要求周围安静,不要哭喊,不要笑闹,消除各种杂音,甚至不要走动。除了病人的亲生骨肉,守候在病人身边的伊玛目,或者在群众中德高望重,懂得伊斯兰教规的人,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留在房间里,直到病人死去。
回族人死后,一般称为无常,有些地方称为返本或毛体。是无常的回族穆斯林专用的汉语,意为死亡。毛体是阿拉伯语,意思是死亡。归真是回族对宗教人士和宗教精英的称呼。比如泉州现在叫死亡回归真实。无论回族人如何称呼死亡,都避而不谈死亡二字。为什么?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亡视为一个人最终必然的归宿,把他理解为Garaibu(肉体)的消失和Rohan(精神)的升华,是生命的复活,而不是生命的终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中形成了一种习惯,禁止说“死了”。
从东边的长江三角洲,西边的帕米尔高原,南边的海南岛天涯海角,北边的黑龙江两岸,回民死后的葬礼都大同小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程序:
(1)太平间
回民停止呼吸后,守候在身旁的阿訇或亲属要给死去的人蒙上眼睛,合上嘴巴,放走兄弟姐妹,剪去头发和胡须,固定好身体。死后,不能停在沉睡的床上。有条件的话应该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大堂。如果住房紧张或者家里穷,可以在客房铺个凉席或者停尸房的床,把尸体放上去,但是不能停在厨房里。停尸房必须让死者仰卧,头朝北,脚朝南,脸略朝西。用一块干净的白布盖住车身。同时要派人分别通知本作坊的阿訇、亲友、邻居。并在直系亲属中,挑选几个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负责迎送、丧葬费等事情。
(2)要善良。
回民也叫埋尸(尸体)。这个程序相当于告别了汉族的遗骨。当伊玛目、拉曼、亲友、邻居前来悼念死者家属时,在向死者家属和亲属表达哀思后,到太平间揭开盖在死者头上的白布单,看看他们的脸,然后根据死者的年龄和死亡原因,用多种方式劝说死者家属不要太悲伤,哭诉生命的客观规律。回民反对捶胸顿足、抓耳挠腮、大喊大叫的苦嚎。
在行善的过程中,回民避免向死者鞠躬,避免丧亲的妇孺跪在地上还礼。同时,配偶一方死亡,只允许在干净的尸体前哭泣,干净后不允许看脸。
回民死后,如果当天不能下葬,晚上还是要坐地,而且要请一个很懂伊斯兰教义的长辈守护死者。晚上坐的要干净(洗的彻底),太平间要点香烛到天亮。为了消磨时间,晚上坐着的人要给丧亲的家人讲世界上的真、善、美、假、丑,讲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劝人行善。在东北等一些地区,回民晚上坐禅时,也请阿訇对着死者的眼、鼻、口、耳念七米,表示死者不见神空。这一习俗是回族人民缅怀死者,祈求上帝宽恕其罪恶的一种善良愿望。
守夜人睡不着,更别说睡着了,主要是怕死人和丧亲的家人。有的地方防止晚上坐着的人孤独困倦,两三个人轮流值班或者一起值班。守夜人午夜后要吃干果,黑龙江等一些地方晚上也有丧餐。
晚上坐着的时候避免大声喧哗,赌博,打扑克。
(3)准备安葬
俗称惠缝纫。回族柯凡有两个特点。第一,从颜色上看,无论哪个区域,都是白色,不需要彩布。二、从所选材料的质量来看,不考虑富贵,都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白布等。不使用
为回族死者准备柯凡,不是像有些人说的用一块白布包起来,而是要讲究。其样式、规格、要求全国各地一般都一样,但男女有别。
死者的殡仪服有三件:一件是大殡仪服,也就是回族俗称的大卧铺。它的长度比身体略长,上下各留六七寸。一般来说,它大约有七英尺长,四英尺五英寸宽。第二个是小棺材,回民俗称小睡单,也叫二单。长度应该很合适,但上下两端都有空间,宽度大约是四英尺五英寸。第三,是衬衫。回族人称之为格米苏或护心豆娃。它从肩膀长到脚踝,大约一英尺两英寸宽。你需要把你的肩膀切开,再加上一顶帽子,大概有九英尺长。
死去的女殡仪员比男殡仪员多两个。除了男士用的三件外,还加了一件裹胸和一件包头。被包裹的箱子大约有三英尺长,一英尺宽。包头,又称盖头,长约三尺,用来包裹头发,用布扎起来。
(4)清洁度。
也叫水或洗埋适当的平台。清洁身体,无论是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亲之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过的门板)、汤瓶、毛巾等。如果在丧亲之家清洗身体,并且离清真寺比较近,都会从清真寺提水。如果搬运者在路上累了,可以换一个人,但不允许桶掉在地上。
清洁一般由三个人承担,就是一个人专门灌水,一个人帮忙洗,一个人戴手套,手轻轻洗。一般要准备两双手套,一双洗上半身,一双洗下半身,洗的时候不允许汤瓶掉地上。
清洗回族人的身体,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然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洗,程序都是一样的。洗的方法和活人一样,就是先洗手,然后用白布蘸温水擦洗嘴巴和鼻孔,而不是漱口和呛鼻子。然后洗脸、洗头,最后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洗遍全身,用浴巾擦干净。洗下体的时候一般要注意遮羞。比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族,你给死人洗的时候拿布盖住你的下体。从肚脐到膝盖都不应该露出来。洗的时候应该只用一只手撑着布,用另一只手擦洗。清洗回民的尸体,除了洗的那三个,其他人都不准。
将死者清理干净后,移至准备好的柯凡布上,按照相关习俗和规定,左右洗净,逐层包裹,用格米苏洗净,然后包裹小睡单,再包裹大睡单,最后加冠,用白布绑带将腰、头、脚扎紧。女人的身体需要用胸部和盖头包裹。在战争中为国家和宗教而牺牲的回民,作为谢西斯,免于洗礼,不穿柯凡,允许穿着血衣下葬。
回民给死者穿柯凡时,要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在柯凡。其目的是防腐驱虫,也是对死者记忆的一种反映和表达。同时还要用《古兰经》或者钱物为逝者举行费用转移仪式,也就是为逝者赎罪。转移到飞达后,死者被放在一个塔式木箱里(有的地方是牛皮做的担架)。进箱时用布片等物品遮挡太阳,等它醒来时用四六个人抬它。扛木箱的人累了可以换,但箱子不许掉地上。回族反对雇人提灵,一般由直系亲属持有。
(5)葬礼仪式
回民名“站折收”是回民丧礼最重要的部分。每个参加葬礼的人都必须洗手。葬礼仪式的主持人是将军
有些葬礼在送葬者的住宅庭院举行,有些则在庭院外平坦干净的地方举行。从宗教意义上来说,是生者代表死者对安拉的最后一次崇拜,但这是一种有意的崇拜。其形式类似于祭拜:先将尸体摆放在西方,主持人靠近被埋尸体站立,其他参与者脱鞋,然后轮班站立,背诵《古兰经》片段,请求主宽恕生者和死者,大者和小者,男者和女者。祈祷是活在伊斯兰的道路上,死亡是死在伊玛尼的基础上。之后对左右说:两眼色。至此,葬礼结束。回族的葬礼一般不在日出日落时举行;女人不参加葬礼也不参加葬礼。
(6)埋葬
回民墓都是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坑,口大底小。一般来说,送葬者的家要求坟墓要宽一些,但并不是越宽越好。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土壤坚硬的地方,坟墓有五到六英尺深。土壤松软的地方,大约有十英尺深。这座坟墓大约六英尺长,三英尺宽。在坑底西面挖一个与坟墓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为上弓下平底。这个小洞人可以弓进弓出。在地下水位高或容易坍塌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准备一个无底的石框或木板盖在身上。
下葬的时候,两个人先去坟前,一个人去小圆洞。然后,木箱被打开,四个人慢慢地把尸体放进墓穴,然后慢慢地把它送进一个小洞里,让尸体仰卧,面朝西方(因为麦加在中国的西部)。之后先用土坯砌一个小洞(避免烧砖),再填坟。在填的过程中,如果有人累了,把铲子扔了,另一个人可以捡起来等着,这样就不能再做了。坟堆起来,形状像鱼脊或凸形。有的在坟头上压一些土坯,有的压一些石头,防止风雨侵蚀。广西等地的回民,通常会在墓上盖五块青石板,大部分是他们生前自己准备的,为的是让墓更坚固。
回民的墓和汉人的墓不一样。它不是圆坟,而是长坟,而且不起坟。
在安葬过程中,伊玛目和拉曼为死者诵经,而其他殡仪员跪下聆听祈祷。主要原因是丧亲的人分散在聂铁,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丧主不仅给丧主分发聂铁,还给每人分发一顶小白帽戴孝,还把死者的衣服分发给殡仪员和洗身员。
非常重视回民的墓地,一般都要用栅栏或者墙围起来。禁止在墓地周围修建猪圈和厕所,禁止任何人在墓地内大小便。禁止在墓地放牧,禁止在墓地取土、建房,防止墓地坍塌。
回民葬在陆地上,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漂洋过海时,可以水葬。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回族人去麦加朝圣。如果他们死在路上,他们会用石头或铁条包裹尸体,埋在水中,以防他们漂浮在水面上。
(7)纪念死者。
回民对死者的纪念称为干儿葬力,主要是纪念已故的亲人、朋友、领袖等。
纪念死者一般根据死者的无常采取不同的尺度和方式。
从人无常后下葬之夜开始。丧者要煮米粥,炸油或烧油,请丧者和阿訇吃。回民把当晚的这一纪念活动称为小夜。能在家背诵经文的人会自己去扫墓,不能的人会请懂经文的伊玛目或拉曼去扫墓,每天五次,持续四十天。回民认为,四十天之内,死者的灵魂还在。每天丧主家点上香,烧油香。哀悼者向上帝祈祷,其余的家庭成员将会哀悼。直到第七天,回族称之为初七,也叫初七。这一天,哀悼者会宰杀羊、鸡,炸油香。如果阿訇和拉曼以及有名望的回民都在的话,请到他们家里来念经,吃油香。丧亲之家为了救亡图存,请求主打开天堂之门,还把聂铁(施舍)给所有前来念经的人。之后,他们还会给亲戚、朋友和邻居上油香。到了2月27日和3月7日,规模就很小了。有时候不请阿訇,烧点香,邻居或者穷人散了。
第四十天,我想死者的灵魂要离开家了,我要埋葬自己。早上请阿訇先离开坟墓。之后,请阿訇、亲戚、朋友、村民来家里吃油香,其中有一部分还聂铁给丧亲的家人。从此以后,百年、三年、十年、三十年,还是要宰羊、炸油、熏香,下大力气把羊埋了。30周年后,一些人将不再举行大型纪念活动。
有一个很大的规模是为了纪念回族的领袖,被称为导师或老人。死后称为祖父,一个教派的创始人一般称为道祖祖父。胡服爷门桓之父洪海如的祭日是7月24日;哲仁叶门欢的马明信纪念日是3月27日。在这些阵亡将士纪念日,会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派对,届时会宰杀数百只羊和十几头牛。万余名回族群众将陆续上坟、吃油香,有的从外省远道而来参加祭日活动,以示对老人的尊敬和忠诚。
三,回族丧葬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丧葬习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回族聚居区或者回汉杂居区。一般来说,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避免火葬。回族的土葬习俗,据说是基于伊斯兰教的理论,认为安拉创造了人类的始祖阿丹,是地球造成的,死后又回到了地球。据说埋在土里是安全的。回族有句话:天下之地,葬于天下。这充分说明回民是埋在土里的,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土葬是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常见的一种埋葬方式。它有几种类型。回族的葬法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除外)的葬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回族无棺葬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清朝咸丰年间回族宗教学者兰所著《天方正学》一书说:清真丧事不要棺材,人要归土,因为清净。055-79000记载回民丧礼不以木为材。现在回民死后,还是不用棺材的。他们只用木板或木箱放置尸体,下葬后再把木板或木箱收回。
回族人忌火葬的习俗至今未变,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习惯土葬,忌火葬。为什么回族避免火葬?据了解,回族民间有个传说,那根木桩是安拉用的,只有安拉才有这个权力,一般人是不能用的。也有人说,火刑柱是罪人无常后的惩罚。另外,据说伊斯兰教不需要烧死任性的人。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逐渐形成了忌火葬的习俗。
第二,提倡快葬。回族的葬礼通常是上午无常,下午葬,按照伊斯兰教三日葬的规矩。夜里无常,第二天早上就埋了。不会超过三天的。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他们在第四天被埋葬。清初著名的回族宗教学者刘智在《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 感纪旧闻》年说:按照神圣的宗教,第二天必须下葬。“以人土盖尸,久不可停。泉州回族《天方典礼择要解 丧葬篇》,反映明代嘉靖年间丁家的丧葬习俗,说这里的回族习俗多年来都是三日葬。后来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有些被埋没了。现在回民死后,三天之内还埋在土里。即使是意外死亡,查明原因后,也要先安葬,再等待治疗。不要停止服丧,避免停尸时间过长、腐烂发臭等不卫生的做法。
第三,从节俭中节约。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在处理丧葬事务时提倡薄葬、节俭、铺张。回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死后铺金银不如尽孝。注意生前尽一切努力养孝,反对死后做大事。所以,现在回民办丧事。第一,他们不需要棺材,只用36英尺的白布。一些伊玛目带头从节俭中哀悼。比如甘肃平凉县的阿訇马生前就有遗嘱,所以无常之后不治病也不收钱。他的柯凡(尸衣)都是用他平时穿的头巾缝制的。回族的这种节俭习俗不仅是现在,在过去也更受重视。比如泉州的回民,《丁氏族谱祖教说》,说回民死者不讲究衣着,这就明确肯定了回民无常后不穿各种衣服。二是没有灵位,没有繁文缛节,不送花圈,下葬期间不摆酒席,葬礼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使用车辆,不鼓手,不排场。不埋人物,不搞纸车、纸马、处女等纸火。葬礼期间,禁止展示任何祭品或举行任何纪念仪式。据《丁氏家谱》年的记载,回民的葬俗如马,但轻裹木棉。祭祀没有主,祭祀也没有器皿。可见,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早就注重节俭,这种风气值得大力提倡。
第四,人人平等。在处理丧葬事务时,回族人民是平等的,无论他们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有影响力和声望的伊玛目,普通的教区居民,寡妇和鳏夫,还是青少年。在伊玛目的指引下,用水清洗,用白布包裹,举行葬礼仪式,最后将尸体抬至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无论是聚居区还是汉族杂居区,回族都有自己的埋葬地。绝不允许非穆斯林下葬,也不去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墓。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按照地域、家族等划分为几个葬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稳定,就可以作为墓地。所有回民可以合葬,每人占一个窑洞,反对多占土地。
第六,其他。回族丧葬中的一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表达对逝者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不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也不是必须遵守的神圣线。比如在死者面前烧香、讲经。做首都、念七头饭、写心念、初七、月初、百日、纪念日等宗教活动,虽然举行的都是宗教仪式,都有托辞,但主要表现的是逝者亲属为逝者赎罪的善良愿望,祈求真主宽恕其生前的过错,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纪念逝者的过程中形成的习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