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体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纳西古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纳西古乐洞经音乐、黄经音乐起源于汉族,说是歌乐。目前仅存董菁音乐部分。传说最初的汉文唱经,流传到纳西族后,逐渐成为简单的音乐。由于这套音乐长期在纳西地区广泛流传,在传播中逐渐融入了纳西风格。据考证,这种古老的音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是云南省最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创造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从《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及御经音乐(现已失传),与道教礼乐、儒家礼乐,乃至唐宋元时期的词、曲牌音乐交融,形成其独特魅力,被誉为“音乐化石”。纳西古乐最受赞赏的部分是它的“三宝”。第一个宝藏是一首老调;其次,古代的乐器,音乐家所持的乐器,有上百年的历史;再有就是古代的艺术家,年龄大多在七八十岁(但近年来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纳西古乐虽然古老,但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它庄重典雅,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不仅为纳西族人民所喜爱,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青睐。
其实纳西古乐只是一个简称,它的全称应该是“纳西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存和发扬的古乐”,是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演奏和传承的。在云南丽江古城,名为“大雁纳西古乐会”的演出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由于这种古老的音乐保存在纳西族地区,经营者将其命名为“纳西古乐”。去丽江欣赏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音乐,已经成为很多人去丽江旅游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纳西古乐”也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
白沙喜乐
《崩石细哩》,约700年前由纳西族先民创造,翻译成中文为《白沙细乐》,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农村的一种古典音乐技法。《白沙细乐》年有歌舞,但其主要成分是器乐合奏。755-79000是一首民间音乐套曲,用于葬礼或重大祖先节日时演奏音乐。当时专门的音乐家比较多,演奏技术也相当高超。后来的表演者多为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应邀参加演出。
据地方志史料记载,《白沙细乐》流行于19世纪中叶,也就是200多年前的丽江。当时说是元朝传下来的音乐。据1962年丽江宣传部对《白沙细乐》的调查,此曲共有14首,包括《崩石细乐》、《笃》、《一封书》、《三思吉》等。
白沙细乐的音乐悲凉、悲凉、缠绵,主要由《阿哩工金拍》、《幕布》、《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0755组成。白沙细乐的曲调多为羽音,有五声七音音阶和六音音阶,也有部分使用五声音阶,如《幕布》。
白沙细乐中也有节奏缓慢、温柔悠扬的曲调。比如著名的《三思吉》。元曲等汉族民间音乐中也有《一封书》首同名曲子,《白沙细乐》中的《一封书》首曲子很可能是元曲人的余音。从曲式上看,其柔美婉约的音乐意趣与昆曲中的南戏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在曲调中频繁出现的热多拉和拉索尔米的特征,隐约透露出北方草原音乐的风格。白沙细乐的曲式结构灵活多样。它不仅能将七个声部连续演奏成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使用,独立出现。在音乐中,各部分之间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这是因为《一封书》和《笃》这两部重要乐曲中的一些材料经过各种发展和变化,在各个部分被重复使用。
东古勒
丽江洞经古乐是中原地区道教和纳西族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奇特的音乐。历史悠久,在丽江纳西族中广泛流传。奇迹般地保存了一些中原失传的唐、宋、元时期的词、曲牌音乐。
纳西古乐有严格的传承方式。表演者大多是老艺术家,乐器也很古老。他们遵循师徒或父带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以宫池铺为媒介,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教。师傅口头唱宫池铺,逐句教,徒弟逐句背。在背宫池谱的同时学习演奏一种乐器,然后逐步练习、学习、演奏,直到精通每一首曲子。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纳西古乐才得以流传至今。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