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国的博物馆为什么要向“给全世界”努力

导读 原标题:中国的博物馆为什么要向“给全世界”努力? 吴文化不是

原标题:中国的博物馆为什么要向“给全世界”努力?

吴文化不是“无”文化,我们真正要理解文化,不能不闻燕赵、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新社记者:钟升

全文字数:2770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大运河畔的吴文化博物馆又名吴中博物馆,是一座建馆仅两年出头的地方性博物馆。博物馆定位于“高水平、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综合体”,打造“领先的吴文化展示、研究和学习平台”。

近期,该馆推出了“文明的样子——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汇聚了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亚欧大陆上各个文明的代表性文物共计190余套(件)。这些来自异域的古代文物,呈现出地中海区域、亚洲西部和中部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点滴特点,观众可从不同角度感受亚欧大陆各文化的特点与碰撞融合。

一座主打吴文化的地方性博物馆,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展示异域文物?地方性博物馆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又有着怎样的责任与担当?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角度进行阐述。

吴文化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近几年,中国的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大量地方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出现。以苏州市为例,截至2020年底,苏州市已建成开放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102家,被称为“百馆之城”。有人认为这是操之过急,您怎么看?您认为地方性博物馆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职责与使命是什么?

陈曾路:上海市现有158座博物馆、96座美术馆,平均每10万人就拥有一座文博美术场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和海外很多城市相比,仍是落后的。譬如韩国首尔的人口数远低于上海,却有600多家博物馆。

质与量,质是首要的,如果没有质,单纯追求量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连量都没有的话,又如何谈质?所以当前国内博物馆的“井喷”,并不是在博物馆建设上操之过急,反而是还不够,不足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近几年,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国内不管是何种规模的博物馆,都有同质化的趋势。避免同质化的核心,就是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地方性博物馆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打造自身的特色,成为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同时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一个接触文化的空间。

此外,我们也希望在展览中加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来助推所在城市的国际化。譬如苏州博物馆,新建成的西馆被定位为“苏州人看世界”的文化展示与体验中心,喊出“立江南,看世界”的口号。苏州号称“百馆之城”,一座城市里需要有几家文化机构推出一些国际交流的项目,使这座城市与国际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城市的需求上考虑,地方性博物馆有责任,也有使命和担当,去做更多国际化的项目。

观众参观“文明的样子——古代文物精品展”。吴文化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吴文化博物馆又名吴中博物馆,这两个名字都体现出博物馆极强的地域性特色,为什么不紧盯着苏州当地的吴地文化,而要举办这样一场中外文物展呢?本次展览题为“文明的样子”,您认为所谓“文明的样子”应是怎样的?

陈曾路:江南文化或者说吴文化是吴中博物馆的一个核心,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所以我们做的展览不管是“考古探吴中”还是“风雅颂吴中”,讲的都是吴地、吴文化的故事。江南文化一直是我们整个展览体系的根、魂和核心。

但我们构建展览体系时要往外扩展,不能仅守着核心的“一亩三分地”。吴文化不是“无”文化,我们真正要理解文化,不能不闻燕赵、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有在对其他文化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你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知道不同文化间的异同。

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地域文化就是我们往外扩展的第二个圈层。第三个圈层,就是亚欧大陆。

为什么要讲亚欧大陆?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开放的文明体。回顾历史,可以客观地说,历史上中国越是开放、包容的时候,国家就越是强大。我们希望透过亚欧大陆去看清楚中国,让大家能够知道中华文明的多元、精彩,从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从诞生、发展到辉煌的整个过程。

“文明的样子——古代文物精品展”展厅照。吴文化博物馆供图

这次展览上,我们展出了好几件公元前20世纪黎凡特地区的雕像,这些雕像来自不同地域,却都包含有公牛的元素,展现出一些相似性。还有一些印度的犍陀罗佛像,经由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一些希腊化的元素被带到印度,使得这些犍陀罗佛像有着希腊雕塑的影子。

通过这些展品可以看到,一个文明不是单独存在的,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明间有着吸引、借鉴、交流。把这种文明间的和而不同、百花齐放连缀起来,就是文明的样子。

观众欣赏犍陀罗佛像。吴文化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西方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早,迄今已有数百年积累,这些博物馆中的藏品包罗万象、涉及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文明。作为新兴崛起中的中国地方性博物馆,应以怎样的方式将异域文明展现给中国国内观众?西方地方性博物馆的发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陈曾路:相比西方的博物馆,目前中国的博物馆还是缺乏世界性的收藏。当然,西方一些博物馆在藏品的收集上是有阴暗的一面。但也有很多藏品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这是中国博物馆可以利用和借鉴的。

据我所知,中国国内一些博物馆和收藏家已经行动起来,比如现在有很好的犍陀罗佛像收藏、草原金器收藏,东南亚的文物也逐渐受到关注。

我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每年都会请全世界博物馆中各领域的专家来做讲座、约稿。做世界性的收藏,也要从全世界获取知识的力量。我们发展博物馆事业,也应该令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专家、资源为我们所用。同海外的博物馆合作办展、借藏品展出等就是很好的合作交流方式,像我们这次的展览就从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借了展品来。

我们要承认,在比拼馆藏上,中国的博物馆现在还拼不过国外博物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博物馆的“物”越来越不重要。现在不少博物馆已开始通过数字化手段,展出世界其他地方的展品。不求文物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文化需求庞大,现在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完全是一片蓝海。我们和国外博物馆之间并不是一种竞争关系,而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中国是和平崛起,中国的博物馆也是和平崛起。

大英博物馆有句口号:一座给全世界的世界博物馆。这也是中国博物馆的努力方向。

受访者简介:

陈曾路,男,2003年至2019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担任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2019年11月起任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近年来,其研究聚焦于博物馆学和艺术史领域,发表了《体系和品牌——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更灵活和更智慧:中小博物馆的教育策略》《讲述本乡本土故事展示江南文脉传承》等文章40余篇,撰写出版《上海博物馆导览》《吴中博物馆图录》《世间乐土:江南日常生活风景》等书籍。领衔和参与了诸多博物馆陈列和展览的策展工作。

原标题:《陈曾路:守着“一亩三分地”,为何要办中外文物展?| 东西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