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 张素)2018年6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在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在陕西省西安市揭牌。截至目前,这两个国际商事法庭受理了27件案件,审结11件。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第三届研讨会暨首批专家委员续聘活动24日在北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受理案件涉及美国、菲律宾、日本、意大利、泰国、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国家或地区当事人。
具体来看,受理案件包括不当得利、产品责任、委托合同、公司盈余分配、股东资格确认、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等多个案由。
“正如一家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提到的,中国国际商事法庭在赢得可能受其管辖的潜在当事人的信任方面做了诸多工作,这使得中国国际商事法庭在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提供更广泛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一领域深受欢迎。”英格兰及威尔士高等法院前法官威廉·布莱尔在线参会时说。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陶凯元在会上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审结了一批重大疑难复杂、具有规则指导意义的国际商事案件。她还提到,依托该国际商事法庭建立的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为中外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国际商事法庭设立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是一项独特而创新之举,令我国的国际商事法庭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商事法庭。”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前司长、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联席主席袁国强在线参会时说,这一平台不单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权和意愿,也能迎合国际上日益受欢迎的混合争议解决模式。
上述来自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同时表示,建议鼓励商界人士在签订商业协议时将中国国际商事法庭纳入相关司法管辖或争议解决条款。“加强国际商事法庭理论研究,特别是与其他国家实践的比较研究,形成高水平报告,支撑国际商事法庭实践,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参考。”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院长张月姣说。
陶凯元在谈及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下一步工作时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该法庭的运行机制,规范案件管辖、公证认证、证据交换、开庭审理等程序规则。同时,将建立国际法和外国法数据中心,满足中外当事人线上和远程诉讼需求。此外,推动国际民商事司法协助规则的协调统一,促进各国间民商事判决和仲裁裁决的相互承认和执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