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区域间2012年-2021年高水平科学家流动桑基图 报告发布方 供图
中新网上海8月27日电 (记者 郑莹莹 孙自法)《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27日在2022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根据报告,北京、上海排名“全球高水平科学家集聚城市”前列,上海国际人才枢纽地位凸显。
为研究中心城市在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网络中的人才集聚形态、枢纽效应及发展态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委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开展了《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调研,对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近年来涌现的高水平科学家及其学术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关联研究。本期报告是《理想之城》系列研究报告的第六期。
本期报告以覆盖近10年时间,总计超过70万条第一手科技统计数据为依据。调查覆盖的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包括: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含圣何塞)、北京、东京、巴黎、洛杉矶、伦敦、上海、首尔、柏林、新加坡、西雅图(含塔科马、贝尔维尤)、多伦多、悉尼、香港、莫斯科、特拉维夫、深圳、班加罗尔。
——全球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最多的城市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论文作者数据库可以有效反映高水平科学家在全球城市中的分布态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波士顿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前五位,香港、深圳分别排在10位、14位。北京、上海近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科学家集聚的全球高地。
2012年-2021年全球20座城市中以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计量的学术贡献Top2000顶尖科学家人数,北京、波士顿、纽约、伦敦、莫斯科排名前五,上海、香港和深圳顶尖科学家人数分别排名13位、14位和17位。进一步加强顶尖科学家的集聚培育是未来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全球城市顶尖科研平台机构分布情况
高水平科学家创造一流成果离不开科研平台机构的支撑。对全球20座城市中集聚Top2000顶尖科学家最多的科研平台机构统计结果显示:东京大学拥有的Top2000科学家人数最多,达到118人。清华大学以101人排在第二位。排位3名-10名均为来自北美的科研平台机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分别排在第11位、12位。香港大学排名第15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排名22位、23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城市还需要面向未来加大投入力度,打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机构,为科学家提供科研创新的良好舞台。
——近10年高水平科学家迁移汇聚趋势
对分布在全球20座城市中的高水平科学家2012年-2021年逐年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增加最多的前五名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伦敦、纽约和深圳。2021年北上港深高水平科学家总计人数达到2012年的约3.5倍。上海2021年比2012年高水平科学家增加了8000多人,总人数超过2012年的3.8倍,近年来更显示出了人才进一步加速汇聚的趋势。
——全球最主要的人才流动枢纽城市
对2012年-2021年全球20座主要城市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作者地址信息进行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2021年全球20座城市中,北京、上海、纽约、深圳、波士顿居于最主要的人才流入城市前五位。其中北京高水平科学家流入人数超过3000人,上海也接近2500人。北京、上海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总量、流入和流出数量均居全球20城市前列,体现了显著的人才枢纽效应。
与中国城市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引进高水平科学家的来源显得更加多元和平均,体现了这些城市对于全球人才的普遍吸引力和开放包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世界级高水平人才高地城市的重要特征。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在全球人才来源的多元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科学家已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
北京高水平科学家集聚、引领辐射效应显著。北京的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总人数和Top2000顶尖科学家集聚人数均排名全球20城市第一位。自2012年到2021年,以“自然指数”期刊作者为指标统计的北京高水平科学家总人数从7552人增加到23838人,增幅215.65%。北京科学家年度发表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总影响因子增幅达到423.02%。
上海人才枢纽地位凸显,海外人才吸引力突出。自2012年到2021年,上海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从2940人增加到11215人,增幅281.46%。上海科学家年度发表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总影响因子增幅达到449.52%。从高水平科学家国际流动态势看,2012-2021年上海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引进的人才数量普遍多于流出的人才数量,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优良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对全球人才产生的强烈吸引力。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速汇聚,国际化特征鲜明。自2012年到2021年,深圳、香港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增幅343.86%。年度发表“自然指数”期刊论文总影响因子增幅553.03%。2012-2021年,深圳、香港顶尖科学家(Top2000)中45.30%曾任职于跨国际的不同机构,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