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专家:让更多“可触摸”“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感染世界

导读 原标题:专家:让更多“可触摸”“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感染世界

原标题:专家:让更多“可触摸”“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感染世界

图为分论坛现场。 韩帅南 摄

中新网大理8月28日电 (记者 韩帅南)“我们应充分挖掘田园之美、动物之萌、人性之善等激发人类情感共鸣的鲜活案例,让更多‘可触摸’‘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感染世界。要实事求是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所付出的努力,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尊重。”2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如是说。

当日,2022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举行。郭卫民在致辞时表示,做好新形势下的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对于帮助各国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媒体和智库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研究和传播力度,增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认同;要结合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重要时机场合,积极开展对话交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中国故事讲新讲活、讲深讲透。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洱海论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分论坛上,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燕以“大理生态故事的诗意表达”为题,分享大理州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的实践与经验。她表示,大理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大量生动的环保故事,是讲述生态环保故事的“富矿”。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大理始终注重坚持思想引领、发掘人类共同关注话题以及多元主体传播。

“在当前网络空间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动员多元主体力量,特别是草根群体对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在新媒体空间展示和传播,通过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以一种柔性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牛燕称。

中国公共协会副会长、前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建议,针对国际受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认知,应运用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传播策略,形成有亲和力的对外表达方式。要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注重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和国际合作优势,扩大与世界各国交朋友的朋友圈,用实际行动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中国公共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也使中国面临全新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环境。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中国需要进行对外传播策略、内容和技术手段的调整。

“在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讲好中国发展和中国成就的故事,充分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使中国的理念和模式为更多的人所了解。”程曼丽称。(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