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主持会议。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济南9月3日电 (李明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韩国安东大学、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9月3日以线上的方式,会通儒、法两大学派治国理政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儒、法两家对中国及全球的国家治理和实践理念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献策。
当天,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分中心、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联合承办的儒学论坛(2022)、儒法对话与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在主持时说,儒法之争不但涉及对古代社会治理的认识,而且也涉及对当下社会治理的认识。从思想史这个角度来讲,儒法之争有可能会成为整个思想史的主要线索之一,通过辨识儒法两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学说精义,会通两家思想,开辟儒法会通创新的路径,为现代治国理政出谋划策。
儒学论坛(2022)、儒法对话与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供图
在“儒法并用与国家治理”这一问题上,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蔡家和分别从性善说、德治系统与法治系统两个方面探讨儒家德治之教与法家尊法精神二者的融合与传承问题,并指出从儒家德治之教出发,吸取法家、西学之法治精神,探讨外王事业,形成“儒法合一。他认为,“德治与法治结合”是可能的。
在关于如何促进“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论题上,韩国安东大学的李润和教授从儒家的“法治”和“复礼”入手,讨论了儒家治道传统中的“礼”和“法”两个概念及其内涵,认为儒家对于法的观点可以规定为"处罚规定"的程度,规范化的礼则具有政治道德化的礼治意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礼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法治”的意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发言时以儒家与共同富裕为切入点,认为儒家的平等主义和贤能主义可以成为今天共同富裕的理论资源,即儒家平等主义蕴含共同富裕的理想,是社会在宏观层面的追求,儒家的贤能主义为社会的微观组织机制提供了指南。
针对“法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学者主要着眼于挖掘法家思想的新内涵,并对既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厘清,根据时代的发展从新的视角探究了法家的相关思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白彤东表示,儒法关系是中国政治史与思想史的重要话题,与政治哲学的核心话题相关。以韩非子和儒家为例,他指出需要对韩非子对儒家的批评进行重构,韩非子对儒家的批评其实多是“孟子式的儒家”,并对其思想有所接受,韩非子的相关论证可谓是近现代政治哲学对道德与政治关系讨论的先声。
“马基雅维利与先秦法家诸子,都以'政治家'立场提出各种应对政治生活复杂情况的谏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宋洪兵以西方马基雅维利研究为参照,分析了法家政治思维的角色转换问题,强调这种角色转换,意味着将法家学说阐述的道理视为人类政治的固有特性,在深刻洞察人类政治本质的基础之上推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在学术总结时表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儒法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儒法对立与互补、儒法并用与国家治理、儒法之争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等议题展开深刻而热烈的讨论,在全球视野下开展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这将有利于推动对儒法思想的深入理解,从而为当代国家治理和世界文明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是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预热活动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