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专家解读《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导读 原标题:专家解读《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原标题:专家解读《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充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王捷先)今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刘学军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作出规范,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反映出作为人民民主重要形式的协商民主的真实和有效。

刘学军认为,首先是对象的广泛性。《条例》规定,政党协商的对象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应邀参加政党协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对象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其他各界代表人士。这样的范围,反映出政治协商的对象非常广泛,涵盖了社会各方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有效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内容的重要性。《条例》规定,政党协商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都是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或是涉及某个地方的重要问题。社会各方面能够参与如此全面、重大和重要问题的商量,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其三是组织的可靠性。“要协商就要真协商。”刘学军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有效,必须落实在民主活动的组织安排中。从《条例》对政治协商活动筹备和开展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各级党委、党委办公厅(室)、统战部、政协党组以及人民政府,都对政治协商活动的筹备和开展有明确的责任,这就增强了协商活动计划性,提高了协商议题针对性,保证了协商活动有序性。总之,对政治协商活动组织的可靠性,保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有效性。

其四是形式的丰富性。人民民主的内容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表现和实现。政治协商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内容,也必须有相应的形式表现和实现。丰富的协商形式,可以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其五是成果的保障性。政治协商的目的在于通过商量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条例》有关政治协商成果运用和反馈、政治协商保障机制的规定,就是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的很好体现,充分保证了政治协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条例》还明确了“政治协商成果运用和反馈”以及“政治协商保障机制”。刘学军认为这两方面的“明确”,从政治协商成果运用和反馈规定看,有助于提高各级党委对协商意见研究办理重视程度,通过建立健全政治协商成果运用和反馈制度,特别是重要协商成果可以作为决策参考,使得党委的重大决策能够充分吸收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提高各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从政治协商保障机制规定看,主要提高了完善政治协商工作机制,支持和推动有关单位和部门参与政治协商有关工作,力求从机制上保障政治协商的充分性、真实性、有效性。

刘学军表示,《条例》中关于政治协商概念的界定令其印象深刻。一方面,在党内法规中对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体现了法规文本的严谨性,对于实践中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准确把握并正确开展政治协商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这样行文的结果,本身也反映出党中央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严格践行民主集中制的风范。

刘学军表示,从《条例》对组织领导和职责、协商对象和内容、协商活动筹备和开展、协商成果运用和反馈以及协商保障机制规定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相信,《条例》必将进一步提高政治协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地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