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作中的于秀娟。 陈先达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11日电 题:全国模范教师于秀娟:“你未必光芒万丈,但一定温暖有光”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你未必光芒万丈,但一定温暖有光。”这是“全国模范教师”于秀娟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1986年,于秀娟高中毕业,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
“要美美地站在讲台,一辈子做一个快乐的老师。”这是于秀娟的人生理想。
毕业后到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任教,“当时想,至少要做个不让学生厌烦的老师。”于秀娟看来,让学生不厌烦,首先得让学生学起来不费劲,这就需要老师下功夫。
“上课,起立,老师好!”每次上课,师生间的问候要清脆、响亮、整齐,是于秀娟课堂的“铁律”。“这样简短的仪式,是为了提醒学生进入状态,也是提醒自己:要作专业的教师,上课要有上课的样,课也要上得像样。”于秀娟说。
图为学生为于秀娟写的祝福赠言。 陈先达 摄
虽然对教材已烂熟于心,但于秀娟不允许自己不备课就上讲台,给学生讲的题她自己必须先做一遍,找到最优解决方式、思考更多种解决方式。
于秀娟总能帮助学生选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学法,使课堂形成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又不失严谨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方面,于秀娟没有丝毫妥协的空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想在她面前蒙混过关。“于老师上课从不讲一句废话,她对课堂的节奏控制得特别好,对每节课的内容都能做到烂熟于心,心中有数。”已经毕业13年的师尚伟回忆起于秀娟的课堂教学仍然记忆犹新。
多年的教学中,于秀娟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到了高三,一些基础知识还需重复教学。她想改变教案、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课堂,以更加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重新组织教学。
图为于秀娟读学生的赠言贺卡。 陈先达 摄
此后,于秀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模仿别人的学案教学到“量身定制”自己的学案教学,1.0版本、2.0版本、3.0版本……她更新迭代制定符合学生学情、有利于学科思维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学案。“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去做。”于秀娟说。
在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于秀娟逐渐从一名参与者,变成领跑人。而她也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中小学特级教师,自治区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自治区第八批草原英才和呼和浩特市首批青城英才,全国模范教师。
讲台上的于秀娟是严师,走出教室的于秀娟更喜欢与学生平等相处,并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所以她总能在最短时间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凡是有学生来办公室找她,她第一句就是:“来来来,坐在这里说。”
“当老师,要常怀敬畏之心,因为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于秀娟说。
32年来,于秀娟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年级组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但她一直在教学一线。
除了专业教学外,于秀娟还担任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她鼓励青年教师,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会利用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时代共进退。
图为于秀娟为青年教师“指点迷津”。 陈先达 摄
2022年4月,于秀娟调任呼和浩特市教研中心主任,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全面了解校情、学情、师情,详细了解每个授课教师的特点和擅长方向。“我觉得这样才能更精准对老师们‘因材施教’,帮助老师们在专业成长上更快发展。”教研员张宇说。
“当老师更多的是快乐,不是辛苦。你的付出辛劳,换回了学生的成长和一辈子的师生情,多好!”回述自己从教32年点点滴滴,于秀娟这样总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