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9月11日电 题:印尼华人作家:传承华文文学 推动文明互鉴
作者 罗婕 缪超
“24年来,印度尼西亚一代代华人作者聚集起来,通过传承华文文学,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文明互鉴。”印华写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印华作协”)主席、印尼华人作家袁霓1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袁霓是1955年出生在印尼的第三代华人,其祖父一辈于清朝末年“下南洋”到印尼。从小深受华文文学影响的袁霓醉心于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花梦》、散文集《袁霓文集》和中文、印尼文双语诗集等作品,在印尼出版后广受好评。
印尼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发起汉语教学的国家之一。“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影响了一代印尼华人。”讲起《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小说,袁霓如数家珍,金庸、琼瑶的小说贯穿她的整个青春,也为一代人打下文学创作基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华人创作的华文文学在东南亚国家中成绩突出,其作品统称为‘印华文学’。此后,印华文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封闭,一度面临断代缺乏接班人的问题。”袁霓说。
为了印华文学能传承接续,1998年,袁霓与志同道合的印尼华人作家一同创立了印华作协,在雅加达开垦出一片华文文学创作的沃土。协会成立之初仅有15人,如今,在印尼各地已经拥有14个分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增进印华文学与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
袁霓介绍,印华作协多次组织举办国际会议,其中,第十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邀请18个国家的华文作家到印尼参会。协会也多次与中国作家协会合作,互访交流,进行文学探讨。
此外,袁霓还参加其他华人社团工作,参与组织与筹备各种文化赛事,促进文化传播。她认为,华语歌曲演唱、朗诵比赛等文化交流活动是传承、传播汉语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2022年,印尼华裔总会协办的朗诵比赛有超过1000名学生参加,参赛者数量逐年增长。而很多歌唱比赛的参赛者,通过一次次比赛从不会汉语到能对答如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
袁霓祖籍广东梅州,和很多印尼华人一样,她多年来数次往返于两国之间,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第一次回梅州,我从广州乘大巴花了近8个小时才到,如今高速公路、铁路联通各地,探亲团圆的路越来越近。”
袁霓表示,中秋节对于印尼华人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回忆儿时,她的祖母会在庭院中摆满一桌美食,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一家人在月下共享团圆之乐。而今,每逢中秋佳节,印尼当地华人社团会举办联欢活动,猜灯谜、吃月饼,与身边人分享团聚喜悦。
今年中秋节,袁霓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度过,“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印尼和中国共同举办的‘云端’中秋雅集。”9月10日,2022年“花好月圆”中秋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印度尼西亚,作为协办方之一,印华作协一直参与活动的各项筹备事宜。当晚,看到活动内容顺利播出,袁霓十分欣喜,在月下,她重温往昔在昆明游览大观楼的情景,并像自己祖母那样,把嫦娥的故事讲给孙女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