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巫山清漂队员自创江面垃圾“围追堵截”法——
19年来,他们追着垃圾跑
暴雨过后,清漂船未等天亮便开始作业。 (受访者供图)
“前面有垃圾,追!”9月6日上午10点,长江巫山段江面,一大片树枝正漂向下游,巫山县汇馨环卫公司清漂队“清漂16号”船加速驶向垃圾,只见清漂船的收集臂朝水中一铲、一抬,枯枝便从江面进入收集舱……
这支清漂队成立于2003年,负责境内长江干流和次级河流水域岸线总长183.45公里的水域清漂,是三峡重庆库区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19年来,他们从驾驶普通的渔船清漂到使用人工清漂船、机械清漂船,从使用普通的捞网到自制垃圾收集网,从追着垃圾跑到自创“围追堵截”法清理江面垃圾,默默地守护着重庆“东大门”。
巫山县河长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该县累计出动清漂船只5300艘次,清理、转运水域垃圾共12万吨。
高温下的甲板
一月烫坏好几双胶鞋
今年7月以来,重庆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天气,巫山清漂队也调整了作业时间:早上7点到中午12点,下午4点到晚上8点。
尽管如此,船上的酷热仍然难以抵挡。“热得连呼吸都困难。”驾驶人工清漂船的队员沈启海说,在长江上清漂可谓“上晒下蒸”,头顶炎炎烈日,脚下踩着至少五六十摄氏度的铁皮甲板。长时间的站立烫得脚底生疼,要不停地左右倒换脚,外人看起来就像在“跳舞”。高温还会导致鞋底脱胶,每年夏天都要烫坏好几双胶鞋。
如今的巫山大部分水域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27艘清漂船中有4艘是全自动机械清漂船。机械船体积大、动力足,特别擅长清理成片的漂浮垃圾,一翻斗下去就如同给长江扫地。但是,港湾、码头内湾、狭窄的支流等地,机械船去不了,清漂的主力仍然是人工打捞船。
重庆的主汛期在每年6月至9月,高温与洪水交织。一次洪水后会带来大量的垃圾,它们往往堆积在支流的回水湾,严重时堵塞河道,需要长时间的清运。这段时间,清漂人吃在船上、住在船上,与高温、恶臭和水面的蚊蝇同时作战。
水域清漂管理部部长葛亮是个有着17年经验的“老清漂”,他最长的一次清漂经历在2008年。那年7月15日,巫山特大暴雨导致抱龙河上游乡镇大量树木、树根、农作物、生活垃圾和动物尸体涌入河道,形成的漂浮体长达1300米、宽90米,完全堵塞了河道,当地人甚至能背着背篓直接从河面垃圾上行走。
为抢在学生开课前疏通航道,清漂队出动了十多艘清漂船,葛亮和同事们吃在船上、住在船上,每天工作15个小时,用了整整24天,将所有垃圾清运完毕。
自创“围追堵截”法
把垃圾“吃干打尽”
清漂工作看起来简单,其实不易。
江水是流动的,垃圾随着江水的流向和风向四下漂浮。为了把江面垃圾“吃干打尽”,大家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招数。
一是围歼式。葛亮说,暴雨后的江面垃圾量特别大,如果用一两条船追着垃圾清运,那么在清运的同时,垃圾就会从其他方向往下游漂走。因此,队员们会同时使用3条到4条清漂船把垃圾团团围住不让其被冲走,歼“敌”于包围圈。
二是追逐式。雨后的长江干流,江水流速特别快。“垃圾前一秒还在眼皮底下,下一秒就在数十米开外。”葛亮说,由于漂浮垃圾体量小,用不着“围歼”,就只能追着垃圾跑。这时,老清漂人的经验就很重要,得时刻注意流速和风向,在合适的时机伸出收集臂,管叫垃圾“逃不掉”。
三是拦截式。这种方法需要至少两条船配合,在垃圾到来前,通过两条船张网配合,让江面垃圾“自投罗网”。但说来容易,实际操作中两条船配合的默契程度十分重要。下网深了1米,垃圾便会从江面流走;下网浅了1米,垃圾又会从网下流走。说到底,都是熟能生巧。
清漂也有危险,最怕的是清漂途中天气突变。
今年7月25日下午5点30分左右,当时4艘机械船、5艘人工保洁船正在江面清漂,突然狂风袭来,波浪大作。“浪高有半米,机械船还好,人工保洁船船体轻,被吹得左右晃荡。”葛亮说,这种时候全靠经验,有经验的船长顶着风开,因为一旦侧身,小船便有可能被吹翻。船员们也要积极配合,比如风从左边吹来,人便站到船体右侧,反之站到左侧,努力保持平衡。
一度“打游击”
现在有了专用码头
巫山县汇馨环卫公司负责人杨旭说,清漂队成立于2003年,当时只有3个工作人员,租用渔民的小船在江面清漂,干一天结算一天。直到2006年才有了第一艘清漂船“环卫9号”,可又没有专门停船的码头,只能到处“打游击”,直到2008年10月购买了一个码头的70米岸线,清漂船才算安了“家”。
当时清漂全靠清漂船在江面、河面巡逻,或各个沿江、沿河乡镇打电话来报告,属于“被动出击”。“现在不一样了!”杨旭指着值班室的大屏幕说,近年来,巫山县在长江干流、次级河流的垃圾多发地点安装了多处360度旋转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辖区水域内漂浮物及库岸垃圾情况。加上环卫监督艇随时巡查,人工保洁船、机械化清漂船层层拦截、层层设防,最大程度防控漂浮物及消落带垃圾流出重庆“东大门”。
2021年,位于巫山龙潭沟的船舶废弃物专用码头建成投用,清漂船终于有了专用码头。
过去,转运垃圾也是个体力活。清漂工人靠岸后,还得从清漂船上将垃圾一车一车往转运车上装。为了节省体力,“清漂16号”船长张兴华拿出自己织渔网的手艺,用承重力强的安全绳编了张垃圾网,一次能装30多吨垃圾,用吊绳拖运,这一“发明”还曾作为经验吸引下游省市专程前来取经。现在,巫山县为清漂队配备了专门的转运船,通过机械化方式转运垃圾,他发明的垃圾网逐渐光荣“退役”了。
近年来,流经巫山的长江垃圾逐年减少,每年约减少数千吨,但清漂队员的心中仍然有份沉甸甸的责任。“巫山不但是重庆的‘东大门’,更是旅游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杨旭说。
巫山县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立健全三峡水库清漂保洁长效机制的同时,该县还落实河库日常保洁措施,将乡镇管理河段保洁纳入公益岗位,切实守好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