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黄剑涛:减隔震技术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导读 原标题:黄剑涛:减隔震技术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工

原标题:黄剑涛:减隔震技术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工作中的黄剑涛(图右二) 黄剑涛 供图

中新网广州9月13日电 (记者 王坚)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11日17时,此次地震已造成93人遇难、25人失联。悲痛之余,抗震防震相关问题引发人们思考。

中国地震局·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减隔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剑涛研究员13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对抗震防震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据了解,此次地震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多且极其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受损,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多处中断。据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介绍,截至11日17时,泸定地震已造成93人遇难,其中甘孜州遇难55人,雅安市遇难38人。另有25人失联,其中泸定县9人,石棉县16人。经调查,目前地震灾区最高烈度达IX度(9度)。

“川藏一带正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本次地震是6.8级,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如果发生7.0-8.0级地震,地震能量会增加10-40倍,灾害会严重得多。”黄剑涛介绍,要抗震防震,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性能是重中之重。而减隔震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是目前最有效的抗震技术。也正因此,我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规定“两区八大类建筑”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

黄剑涛解释,隔震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把建筑和地面用柔软层隔离开,地震时柔软层变形,把70%~80%的地震能量隔离,从而保护建筑地震安全的技术;减震技术通俗地说是在建筑中设置消能器,地震时消能器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的20%~30%。

黄剑涛表示,在此次地震中减隔震建筑依旧表现出了优异的抗震性能。减隔震技术优异的抗震性能已经从结构动力学理论上、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上得到了证明和验证。最有说服力的则是减隔震建筑经受住了国内外历次大地震的实际考验。比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9.0级大地震、我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雅安7.0级地震……历次大地震中,减隔震建筑都表现出传统抗震建筑无法比拟的抗震性能,特别是隔震建筑无一发生损坏。

黄剑涛认为,对比传统的抗震技术,减隔震技术是“集大成者”:有着安全、经济和环保的优势。

其中,“安全”是减隔震技术最重要的优势。同时,还可以给减隔震技术贴一个“双保护”的标签:不仅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还保护其附属物(装修、家具、仪器、设备等)的安全。

黄剑涛向记者介绍,对于高烈度地区的建筑或者是大型复杂建筑,由于采用了减隔震技术,上部结构梁柱截面尺寸减小,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减小,还可能节约工程造价。如果未来一旦发生大地震,减隔震建筑还节约了地震后建筑加固维修和重建的费用,以及室内设备、物品维修和更换的费用等,具有传统抗震建筑不可比拟的长期经济效益。

“总之,建筑抗震要严把质量关,严格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要求,确保工程抗震安全。”黄剑涛强调,除了采用减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结构的自身抗震能力,减小地震或振动灾害的措施还有: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构健康监测、活断层探测等。(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