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 何晓峰 供图
中新网杭州9月15日电(张雨滴)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于9月14日20时30分登陆浙江舟山普陀沿海一带,9月15日0时30分前后又在上海奉贤沿海再次登陆。受其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多地遭遇狂风暴雨。
面对严峻形势,如何让防汛防台更加“智慧”?作为数字大省,浙江通过打通部门间的数字鸿沟、不断创新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从依靠经验防灾减灾向依靠数字化现代化手段、综合集成多种防控体系转变,提升全域精密智控能力。
数字化预警及时处置隐患
“在象山县涂茨镇的道人山码头,从低角度镜头下面看去,风浪的感觉十分明显。”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传媒中心,当地利用覆盖象山县的13700个公共视频画面,直击台风“梅花”。
技术和采编的融合,让象山县防台工作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台风来临之际,信息数据收集分析、及时预警至关重要。
以浙江义乌为例,该市自主研发的内涝监测系统上线试运行后,积水点的处置、易涝范围的计算等工作的精准性,内涝处置速度均有所提升,有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小雨不冒、大雨不涝、暴雨不患”。
“除事前预警,事中响应外,该系统也为后续各部门对易涝点位进行复盘、整改,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该系统研发人员说。
在浙江永康,当地则充分利用“永康市智慧水文平台”“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数字孪生(棠溪流域)应用”及“永康智慧水务平台”,严密监视台风移动路径、水雨情数据、影响范围的动态变化,及时全面收集汛情、险情、灾情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发布,为该市防汛防台的指挥决策提供支撑。
永康市水文管理中心主任陈慧景介绍,“‘智慧水文平台’建成后,监测数据可在15分钟内实现传输,而且实现了指定断面的洪水自动预报功能,系统可以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和天气预报的情况进行自动修正,实现精确预测,推动永康防汛抗洪工作逐步从被动抗洪向主动防汛转变。”
数字赋能民众平安转移
“阿姨,请到这边来,麻烦在这个机器上照一下,身份证拿出来也在这里扫一下。好的,下一个……”这两天,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洋山镇避灾安置中心正有条不紊地为转移民众办理安置手续。
伴随着台风“梅花”来袭,在洋山镇避灾安置中心又迎来了两台“大家伙”——避灾安置场所管理人员人脸识别系统。系统在原本人工查验和录入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字化”人脸识别快速收集,并能核查健康码,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截至目前,洋山镇已完成全部22名安置人员的录入工作。避灾安置场所管理人员人脸识别系统的引入是洋山镇在应急数字化的一大进步,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力促抗击台风“梅花”和疫情防控两手抓。
防台期间,浙江各地通过“数字化”“精准化”服务及时转移民众,保障民众生活安全。
绍兴市新昌县境内,山塘水库数量众多,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24座,在册山塘659座,小流域13条。“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溪流短小湍急,特别是汛期,遇到短时强降雨,极短时间内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今年7月,新昌县水利水电局门上线运行山洪“御”应用平台,打好防汛主动仗。
9月13日晚,得益于新昌县山洪“御”应用平台的精准靶向分析预测,新昌县儒岙镇南山村王渡溪自然村第一时间组织转移工作,助力村民成功避险。截至9月14日9时,通过该平台分析预测结果,该县162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已转移民众1067人。
数字化助力精准服务
台风来临时,人员安全转移是防汛防台中的关键一环,而在做实风险隐患排查等防台准备的同时,持续为关注群体提供精准服务,让防汛抗台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台风过境,风也大,雨也大,一些老年人平日里要到老年食堂吃饭,现在很不方便。杭州市拱墅区推出的“运河大家园”居民服务端,该区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几位老人进行了在线点餐,动动手指,老年食堂就把热腾腾的饭菜送上了门。
为了方便居民使用,拱墅区还将“运河大家园”和每个网格的专属网格码进行了绑定,居民在每个楼道中都能找到应用“入口”,扫一扫就可以随时联系到网格员,极端天气下需要什么服务或者帮助,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求必应”。
9月14日,在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赞山景苑家宴中心临时安置点,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铺着凉席,80多名工人于前一日22时转移至此,他们都来自宏达国际校区建设工地。“这里有空调,用水也很方便,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工人宋鹏强满意地说。
“安置点上空调、饮用水都是24小时供应。”联和村党总支书记范国彪说,接下来如果还有什么需求,他们也随时会提供相应服务。
在安置点门口,还配备了扫码测温人员。在硖石街道,像赞山景苑家宴中心这样的临时安置点共有15处,分别安置了46个在建工地的1872名建筑工人。硖石街道城管办主任吴振宇表示,台风期间,街道在各个安置点上配备了志愿者和联系医生,为民众提供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18时30分,浙江省共转移130余万人。随着台风过境,浙江人民送别风雨,数字化的防控体系、精密智控的各项应用将一如既往地为民众保驾护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