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
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一等奖,随后获奖信息遭删除,引发网友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
有网友联想到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经典场面——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我的区长父亲”成为被调侃为暗指“拼爹”的梗。
然而不少网友认真读完全文后表示,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文思俱佳,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
家人眼中“无情”的父亲
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作者于忠东在文中介绍“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文章中,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展现自己眼中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侧面反映了父亲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此外,8月3日,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官方平台曾发布一篇推文,文中作者庞伟伟记载了 读老县长于志明“129本工作日志”有感。
文章指出,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曾任禹城“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文章介绍,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记载着从麦田串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
七十多年前,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于志明在当县长的时候,日志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
1964年6月,于梁庄公社梁庄生产队帮助群众麦收,最前面是于忠东的父亲于志明 图据“禹城文学”官微
作者发声:最开始题目不叫这个
只想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故事
红星新闻报道, 于志明女儿于忠东介绍,她25岁刚结婚时,父亲就过世了,已经过世三十多年。今年她60岁了,已过花甲。“父亲去世那年虚岁也是60。一开始,我是赶着父亲节写的这篇文章,为了纪念父亲。”
据大众网·海报新闻报道,于忠东回应称, 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
于忠东说,自己从去年就开始整理老爷子写的这些工作日志,今年就是随手写了,父亲节之前发表了。一开始的题目是《逝去的背影》,写了一万多字,当时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了。“后来德州征文,征文要求是3000字以内,老爷子这一辈子做的,我确实觉着挺敬佩的,朋友劝我删改一下投稿,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
于忠东说,(父亲)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起题目时只是出于“实事求是,我父亲一辈子做的这些事,不容易。”她表示, “可能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想象不出那时候人的“傻”劲。去年回老家,熟悉我父亲的人都说他是焦裕禄式干部。大家可以来我们这里实地探访一下。 ”
此前, 于忠东曾将父亲的91本日记捐赠给 德州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这91本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从1951年4月1日到1978年12月21日,于志明工作的这27年间,党在各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落实情况。
图据“禹城文学”官微
德州市文联:征文活动评选“肯定合规”
9月19日,据@中国新闻周刊 报道,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称,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其表示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对于德州作协删除获奖名单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截至发稿,多次致电德州作协均未获回应。
网友: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的好文章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遭删除,有人从一开始只看到题目时让人无限联想,到看过原文后,对这位德州老县长钦佩和感动。
有网友表示“这是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内容朴实无华甚至略有土气,但是仔细读来却让人敬佩的好文章……”“推荐《我的县长父亲》 ”
也有网友直言“文章和标题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一些喷子在这玩梗”。
“看完了这篇《我的县长父亲 》,不由得热泪盈眶,这篇《我的县长父亲》文章获奖和某部电影里《我的区长父亲》文章获奖的情节完全是两回事,得奖都实至名归,应该被赞扬、被广泛传播。”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综合九派新闻(综合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官方平台、齐鲁网、网友评论等)、封面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