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在联合国发布

导读 原标题:《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在联合国发布

原标题:《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在联合国发布

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运行、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21日晚发布消息说,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纽约当地时间20日在联合国“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上由中方正式发布。

来自中国4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共17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落实的创新性实践。

该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25个具体目标及可持续发展(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开展了一系列指标监测评估示范研究工作,形成42个典型案例,贡献31套数据产品、21种方法模型和33项决策支持,展示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典型地区四个尺度的SDG指标监测和评估成果。

“零饥饿”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约85.2%的耕地为单季种植模式,复种指数仍有提升潜力;2015-202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了3.4%。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地下水环境改善显著,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总体用水紧张程度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管理工具优化提升明显。

“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通电建筑面积较2014年增加显著;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分别是2015年的2.12倍和1.79倍。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研究发现2000-2020年全球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国以全球19%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贡献了全球28%的城市显著变绿区域,中国城市增绿受益人口占全球受益总人口约47%。

“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及其省级政府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减灾体系,中国气候变化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全球陆地不断升温,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海洋热含量不断增加。

“水下生物”方面,研究发现近十余年中国近海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中国近海湿地在抵御台风减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围填海管控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陆地生物”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土地退化治理成效显著;中国山地生态系统受保护比例较高,空间布局正在进一步优化;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效果显著,并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防控技术体系。

在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方面的研究发现,过去20年,中国省级行政区SDG多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通过在海南省、云南省临沧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四个典型区域开展SDGs综合评估,可为中国不同特色区域科学确立优先发展目标、缓解发展中存在的 SDG指标权衡问题、优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对2010-2021年中国56个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进展情况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中国环境类指标相比于2015年(议程起始年)整体大幅改善,在2030年议程实施接近中期之际,在评估的中国56个指标中,已有近一半的环境类指标提前实现目标,为2030年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4年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系列,其定量、系统解读不同尺度和区域SDGs的实现进程和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直接填补SDG指标监测数据缺失提供了高质量数据产品,也为提升指标的全球协同与可比性、应对跨国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科学实证,为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技支撑,并为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