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抽纱之王”的青州府花边大套。 李明芮 摄
中新网济南9月23日电 (李明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2022年确定为“创新突破年”,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念好“新字经”;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驱动,巧打“特色牌”;同时创新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内胶东花馍馍陈列展示。 李明芮 摄
连日来,记者跟随“文旅创新看山东”媒体行走访济南、泰安、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地,深入挖掘山东各地坚定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文化“两创”先行者、文明交流互鉴践行者的生动案例。
科技赋能创新推动齐长城保护利用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如今,这座古长城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不断焕发新生机,将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齐长城风门道关段,记者看到齐长城风门道关段起点卧铺东山,止点双堆山南崖,墙体沿山脊线分布,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墙体保存状况较好。
齐长城风门道关段位于淄博。近年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争取国家和山东省齐长城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745万元人民币,先后完成风门道关段、核桃崮段、两平段、城子段等4段约8公里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其中,对于已划定为“红段”和“黄段”的齐长城,拟制定齐长城淄博段专项修缮计划,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淄博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开发了齐长城智慧管理系统,对110多公里的齐长城进行数字化管理,为齐长城保护员和各级文物管理员提供服务。”淄博市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王予幻告诉记者,该市依托齐长城智慧管理系统,巡护人员提交了淄博市范围内大量的齐长城现状资料,将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宝贵数据。
据悉,2022年山东省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突出抓好“十大工程”,包括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齐长城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等,涵盖40多个重点项目,以此为抓手,串起文物工作全盘。
2022年第一季度,《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立法、“红黄绿”段保护管理、文物保护公益岗位设置、卫星遥感影像监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革命文物工作、博物馆事业发展等重点任务有序推进。2022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烟台土语展示。 李明芮 摄
非遗文化走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生魅力
栩栩如生的鲁绣制作技艺、惟妙惟肖的烟台剪纸、被誉为“抽纱之王”的青州府花边大套、寓有“吉祥如意”之称的胶东花馍馍……连日来,记者不仅欣赏山东各地多彩非遗文化,而且目睹了非遗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工艺推陈出新的同时,推动非遗文化走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生魅力。
十几个棒槌在灵巧手指的拨动下,上下翻滚,交互穿插,在外人看来眼花缭乱、毫无章法。在青州府花边大套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却变成了各种绚丽多姿的图案。
记者在位于青州古城景区的“青州非遗传习坊”看到,不少游客在这里欣赏花边大套非遗表演,有的拿着手机拍照留念,有的互相交流对这种传统技艺的看法。
据了解,青州府花边大套是青州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工艺,其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对于研究中世纪欧洲工艺历史与近代工艺发展史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近几年,青州府花边大套融合现代民众喜欢的花样版式,做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围绕非遗领域的创新突破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以来积极搭建保护传承平台,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创造互相交流学习机会,开拓视野,丰富思路。
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非遗节会之一,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22年8月在济南举行。山东创新主宾省参与机制,打破主办方“独角戏”策展模式,设大运河沿线山东以外7个主宾省,独立负责各自展区策展设计工作,充分调动主宾省主动性积极性,7省(市)共128个非遗项目参与,创历届新高。
山东是全国唯一坐拥黄河、大运河“两河”的省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下一步,山东省将着眼可持续发展,彰显“河和之契”品牌的独创性、唯一性、区域性价值,促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释放新活力
初秋时节,在济南莱芜区大罗圈村内,雪野山居民宿成为游客到此打卡的休憩之所,处处生机盎然,群山叠翠、林木葱郁,一幅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宜居、宜养、宜游画卷徐徐展开。
“目前雪野山居民宿规模达10余套,共计30多间房,成为游客日常和节假日出游住宿的选择,‘十一’假期的房源已预定至10月5日。”雪野山居项目部经理陶斐告诉记者,雪野山居项目以民宿集群发展为核心,着力打造以生态种养、中草药种植为主题,以中医康养为特色,集旅居康养、生态种养、创客平台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据济南市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执法大队大队长张爱鹏介绍,依托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在打造重点乡村旅游精准发力的同时,济南莱芜区也通过全力培育“休闲观光、医养结合、农康融合”旅游康养新业态,满足游客个性化、高端化的康养度假需求。
记者采访获悉,近几年山东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优化民宿发展环境,丰富旅游休闲业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引导乡村慢生活方式。2022年以来,山东省56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91个村入选第三批省级景区化村庄。截至目前,山东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已达3500多个,景区化村庄860个,7个典型乡村旅游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和“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据了解,山东在中国率先开展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发布《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导则(试行)》,指导34家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建设,举办山东省旅游民宿设计案例评选,共征集建设设计类、产品开发类和运营管理类等三大类180多件作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