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悉,第四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学术会议9月23日至24日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会上提供的信息透露,中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 9900 万公顷,其中滨海盐碱地约占盐碱地总面积的7%,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沿黄海地区。该所与东营市政府2018年共建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并于2022年成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介绍说,2013 年,由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牵头,该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小京研究员主持,在环渤海地区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对4000 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改良,为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技示范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振声院士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功实施之后,持续关注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长穗偃麦草、甜高粱、黑麦草等新品种实地试验结果和“甜高粱—湖羊—发酵—有机肥还田”循环农业试点进展,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构建盐碱地农业范式,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2018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与东营市政府共建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并于2022年成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
作为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与耐盐作物种子创新研究的重要科研平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有2600平方米科研大楼,拥有1032亩的试验用地和各种科研设施。该试验站建站以来,包括李振声、李家洋、杨维才、曹晓风等院士在内的20余个团队依托试验站开展盐碱地科研工作,揭示作物耐盐分子机理、编辑作物耐盐基因、选育耐盐作物品种、研发盐碱地利用技术。目前,该试验站已示范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自主知识产权植物品种共7个植物种类,包括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田菁、长穗偃麦草、稷子,其中,大豆200亩、大豆/玉米间作200亩、玉米100亩、稷子100亩、高粱200亩、田菁200亩、长穗偃麦草100亩、水稻400亩。
据了解,第四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学术会议主题为“盐碱地种业创新与产能提升”,旨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在特邀院士报告环节,多位院士围绕耐盐饲草种质筛选与设计、水稻产量与抗逆性状协同调控的分子机制、国家农作物种质库现状与展望、中国农田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增汇潜力等做深度报告与交流。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学者代表,围绕种子创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两大核心内容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还设置盐碱地产能提升青年创新分论坛与外国专家齐鲁行。
本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学术会议,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东营市政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主办,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承办。论坛及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代表探讨盐碱地利用经验,展示盐碱地利用和耐盐种子创新最新科研成果,并推动盐碱地产能提升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促进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