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9月25日电 题:数度深入大凉山以影像记述村落变迁——访香港摄影师陈炳忠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照片里的彝族女孩,穿着羽绒衫,扎了俏皮朝天辫。她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双手插兜,直面镜头,她脸上没什么故作的笑意,反而因刺眼阳光微拧眉。头顶三根高压天线更添了几分壮阔与肃穆感。
这是香港摄影师陈炳忠的得意之作,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他仍能细细描绘出此情此景,是在四川大凉山闲来信步乡间,无意捕捉的一幕,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这平凡却至为难得。他最爱的是女孩的目光,那目光毫无闪躲之态,他从中看出一种直面生活与苦难的坚毅,这也正是大凉山吸引他这些年到访一次又一次的缘由。
与大凉山结缘,还要从十多年前在东莞看到的一场摄影展说起,陈炳忠被几张大凉山腹地的壮丽风景照所震撼,“我当时就觉得,这地方应该要去。”返港后,他便着手找资料,寻找当地向导,为行程做准备。
2012年,陈炳忠经数度转车,舟车劳顿下初次抵达大凉山,云雾缭绕下的连绵群山、彝族村寨的生活风貌、乡村市集的别有风味,无一不新奇有趣,皆成为极佳的摄影素材。两年后,当他重访大凉山时,忽然惊觉变化之大,从前市集所在的树林缩小了大半,一旁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路面不再坑洼不平,泥泞难行,水泥公路傍山而建;而屋顶盖着茅草的破烂民居,也摇身一变成了崭新的青瓦白墙平房。
“村民告诉我,当地政府补贴了每家约4万元(人民币)建屋。”那时陈炳忠意识到,在大凉山由落后贫穷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刻,他应该以镜头记录变迁,并撷取那些为乡村振兴付诸行动的动人身影。
在那些身影里,陈炳忠始终记得一位年轻女孩,每周从大凉山美姑县城到30多公里外的井叶特西乡一间幼儿中心支教。“从大凉山的变化和很多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和奉献中,我看到中国的希望。”
于是,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前,陈炳忠几乎每年都会到访大凉山,一待便是十天半月,“我会带一些那里缺少的文具、零食给大凉山的孩子们。”在陈炳忠为数不多的入画照片中,他被一群孩子围住,开怀笑着,那照片里几乎没人望向镜头,每个人都表情自然而灵动,开怀地笑着或正与同伴分享一颗糖果。
那就是陈炳忠的摄影所追求的真,“我喜欢利用画面讲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叙述,一个画面已足够有说服力,它里面所饱含的许多情感,在人们看到的一刹那,足以勾起共鸣。”
带着这样的想法,疫情来袭的这两年,陈炳忠在港主讲了多场摄影讲座,包括于7月举行的“多彩贵州”等,将内地56个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借由摄影作品带到香港观众眼前。
那些作品里有一张摄于湖南桂阳县庙下村,格外受到媒体和观众的关注:一个古戏台上演绎着悲欢人生,台下并排站着五个高矮不一的孩子,看得入迷,那幕里传统文化的牵绊与世代承袭,早已轻盈地越过千言万语,直达观众心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