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行走在赣鄱大地,希望的田野呈现一片丰收的图景,稻浪滚滚、瓜果飘香。
今年以来,江西有效应对五六月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七八月历史罕见高温少雨天气,以及持续数月的旱情,狠抓粮食生产。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江西早稻、夏粮仍喜获丰收,全省1830.2万亩早稻增产0.8亿斤,109.1万亩夏粮增产0.2亿斤,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今年粮食丰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粮食稳步发展的一个印证。
强化责任考核 确保田地有人种
“江西有4500多万人口,每年大概要吃掉大米167亿斤,而我们年均产粮在430亿斤以上,加工成大米就是260亿斤左右,也就是说,我们一年生产出来的粮食足够全省人民吃上一年半。”江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江枝英表示,江西不仅有能力端牢江西人自己的饭碗,也有信心让中国人的饭碗里盛上更多的“江西粮”。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调出粮食的两个省份之一,江西省率先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带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保障粮食安全。江西省每年都把粮食生产列为重要工作进行部署落实,出台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等系列政策文件,持续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将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田。2021年,江西省粮食种植面积5659.2万亩,产量438.5亿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早稻产量134.6亿斤,同比增加5.3亿斤,占全国增量的36.6%,增幅居全国第一位;双季稻面积3718.8万亩,比重达72.5%,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
同时,江西省加大惠农力度,年均下达惠农支粮补贴资金超60亿元,并创新“驻点到县、任务到村、作物到田”服务保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连续三年派出工作组,深入粮食生产县开展“一对一”驻点指导服务。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600万亩以上;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659.3万亩,其中,稻谷种植面积5128.8万亩,比2012年增加90.9万亩,增长2.7%。
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 让粮食稳产又高效
“从春耕到秋收,我们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生产作业,26名职业农民能种上万亩田。”近日,南昌市蒋巷镇大田农社总经理邹泰晖说。江西农民已经从“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统计,目前,江西能实现作业可查看、轨迹可回放、面积可计算的机具达3.93万多台,监测面积近5220万亩,排名全国首位。
智能农机的大规模运用,得益于江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快速推进。十年来,江西省推动粮食生产由“靠天型”向“设施型”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显现。我省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面积比例从2012年的3.4%提高到2021年的64.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耕地亩均增加粮食100斤以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正在江西落地生根。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成为现实,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大大提升。
瞄准绿色健康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四届江西省优质稻种业大会获悉,目前,全省晚稻审定品种优质率达70%以上,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近1500万亩,越来越多良种走向沃野。
鹰潭市余江区黄庄乡邱坊村处于锦北水库的西下游,生态环境优良。该村因地制宜,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种植优质稻,并成功申报“邱坊大米”农产品商标注册,2021年销售邱坊大米7万斤,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种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5%,提高到2021年的61.5%,提高了9个百分点,科技成了江西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仓廪实,天下安”。江西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摆上百姓餐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江西力量。(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