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发布会现场。 阚力 摄
中新网郑州9月27日电(阚力)豫西三门峡市,曾因矿产资源丰富,而广为人知;也曾因污染严重,入榜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如今,这座曾经的资源型城市,已是“半城烟树半城田”,越冬白天鹅从十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1.6万余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
为何三门峡能吸引如此多的白天鹅越冬?十年间,三门峡已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蝶变为河南省森林覆盖率第一、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主要空气指标稳居黄河流域省辖市前列的生态宜居之城。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27日举行“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就三门峡十年成就作以通报称,该市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清水黄河、天鹅翩跹、鱼翔浅底,正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灵动画卷。
曾经,位于三门峡灵宝市的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重要的产金地,但历史原因形成的无序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污水横流等严重环境问题。
图为如今的三门峡城区。 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供图
封堵坑口、播撒草籽、栽植树木……彼时,满目疮痍、沉疴缠身的小秦岭,打响了生态保卫战。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在会上介绍,三门峡壮士断腕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地区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
付出就有回报。经过多年的保卫战,小秦岭生态修复被中宣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这十年,三门峡围绕生态环境修复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刘南昌表示,三门峡实施10万亩矿山修复工程,主要任务已大头落地,在全域绿色矿山建设方面,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家、省级绿色矿山15家。
三门峡地处黄河“几”字形拐弯处,是黄河最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地质水情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该市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三门峡市政府市长范付中在发布会上举例,240公里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辐射带动沿线的43个景区,300多个村庄,50万亩旱作梯田、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及万亩花海、万亩枣林、万亩采摘园,不仅带动沿线80万农民发家致富,也成为当地民众争相游览的“打卡地”。
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三门峡市黄河湿地面积达到42.75万亩,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
近些年,三门峡全面推进黄河主河道治理,清理养殖企业333家、渔船463条。刘南昌表示,通过不断加强黄河塌岸塌滩治理,确保了黄河安澜,“全面开展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实现了全域‘清水入黄’。”
据悉,三门峡黄河主河道总长206公里、占全省总长的29%,湿地面积占全省的42%,三门峡大坝控制着黄河89%的来水、98%的来沙。近年来,三门峡水土保持和泥沙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保障黄河安澜无害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随着三门峡全域矿山的逐步修复,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及主河道治理的推进,森林覆盖率和水质的提升,这座“天然氧吧”不仅让越来越多外地人逐“氧”至此,更让越来越多的白天鹅结队栖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