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突破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导读 原标题:北京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突破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中新

原标题:北京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突破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与2012年相比,北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7.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幅超过45%。自2013年建立监测以来,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逐年下降,由2013年9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63.1%。

这是记者今天从北京市统计部门获悉的。

成为全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典范城市

北京市统计部门介绍,北京市能耗总量低速增长,能效保持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全市深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减排,能源消费总量从2012年的6564.1万吨标煤增长至2021年的7103.6万吨标煤,以年均0.88%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4%的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的服务型、都市型特征日趋明显,第一、二产业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7.2%和2.3%,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耗持续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2%和2.9%。

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2021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182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与2012年相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7.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幅超过45%。产业能效逐年提高,2021年第二产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239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54.1%,对全市节能降耗贡献显著。第三产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111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32.4%,维持在较优水平。

能源结构历史性调整,清洁低碳转型特征明显。以实施《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起点,举全市之力实施压减燃煤工程,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调整,成为全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典范城市。大力实施生产、生活各领域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完成农村130余万户居民的清洁能源取暖改造,平原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2021年,全市清洁能源比重为69.9%,比2012年提高26.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大幅压减到2021年的130.8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5.2%下降到1.4%,天然气、调入电力占能源消费比重分别由17.1%和25.8%上升到36.2%和28.7%。

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加大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出台支持光伏、风电、热泵等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冬奥赛区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高端示范应用,积极扩大调入绿电规模。2021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量849.3万吨标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2%,比2016年提高7.7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42.2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64.6%;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总量达24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9.8%,提高9.3个百分点;地热及热泵系统开发利用量为86.4万吨标煤,增长27.9%。

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北京市统计部门介绍,北京市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全面达标。2013年出台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经过集中治理,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大幅下降。2018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攻坚阶段,市政府制定《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更加突出精治、共治、法治,各项空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2021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CO)、臭氧(O3)六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值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3微克/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89.3%;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50%;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49.5%。自2013年建立监测以来,细颗粒物(PM2.5)浓度逐年下降,由2013年9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63.1%。

深化“三水统筹”,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市深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制定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不断加大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河湖生态治理,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河湖管理管护,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市控考核断面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2021年,全市河流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5.2%,监测的22个湖泊中,Ⅰ-Ⅲ类水质湖泊面积占监测水面面积的56.1%。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

2021年,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707.9万立方米/日,比2012年提高82.2%,污水处理率达到95.8%,比2012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涵养,2021年年末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16.39米,比2012年回升7.88米,为近20年来最高。联合调度外调水、本地地表水等资源实施生态补水,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部实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空间大幅拓展。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6%,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46.2%提高到2021年的49.3%;公园绿地面积3639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2年15.5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16.6平方米。百姓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北京市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