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湖南延寿瑶族乡:小小车间 致富圆梦

导读 原标题:湖南延寿瑶族乡:小小车间,致富圆梦 官亨瑶族村村民

原标题:湖南延寿瑶族乡:小小车间,致富圆梦

官亨瑶族村村民被安排进皮具加工厂上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曹旭帆 摄

中新网9月29日电 题:湖南延寿瑶族乡:小小车间,致富圆梦

中新财经作者 曹旭帆

延寿瑶族乡,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西南部,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原来的一个深度贫困山区,乡民们致富的现实需求和内心愿望都特别强烈。但是延寿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大都是一些妇女、老人和儿童,难以组织发展大规模帮扶产业。

近期,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主题集中采访团来到延寿瑶族乡。采访团在延寿瑶族乡看到,如今,延寿瑶族乡找到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致富路子——就业帮扶车间。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巩固脱贫方式。只要就业稳定,收入就能增加,民众生活就更有底气。因此,延寿瑶族乡决定从就业帮扶着手,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集体土地、仓库等来设立车间或加工点,吸纳各村脱贫群众和留守妇女从事服装、玩具、皮具和电子等来料加工业务,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官亨瑶族村扶贫车间皮具加工厂内,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邓生祥 摄

延寿瑶族乡人大主席何宁飞介绍,目前,延寿的“就业车间”已经有36家,遍布全乡8个村,其中获县劳动部门认定的有25家,一共吸纳就业1689人次,让575名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小小的车间,正一步步筑牢老区群众的致富梦,成为延寿巩固脱贫的重要载体。

听说村里有了帮扶车间,原来在外务工的贫困村民黄开生和妻子林景妹一起回到村里的皮具厂务工。“两个孩子,一个读学前班,一个读初中,正需要父母在身边照顾教育。”现在夫妻俩在帮扶车间务工,一个月加起来有5000多元收入,他们很“安心”。

很“安心”的还有延寿郭家瑶族村村民李琴芳,“每个月能有2000多块的收入,基本的生活费不成问题了。”到吃饭的点,她还可以回家做饭,照顾80岁体弱的婆婆。

延寿瑶族乡选择这样一条路子并非基于偶然。

早在就业帮扶车间建立之初,延寿瑶族乡就摸清摸准了全乡1708户脱贫群众劳动力的情况,并对这些人员的就业状况、就业地点、劳动技能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一组组数据乡里了解到,延寿的外出的务工人员中,有近2000多人都在广东花都狮岭区从事皮具生产,光从事加工业务的延寿老板就有50多个,算得上一支产业大军。如果能让这些人返乡创业开办车间工厂,一定能够带动一批本地留守人员的就业,极有力地夯实延寿产业基础。

湖南省汝城县官亨瑶族村易地搬迁点,掩映在青山绿树间,舒展着现代化村庄的秀美风姿。 邓生祥 摄

因此,该乡大力实施“引老乡、回家乡、建故乡”活动,乡班子成员同这些延寿籍老板取得联系,数次远赴广州考察联络,积极宣讲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承诺在上级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对解决就业好、带富强的扶贫车间给予5000至30000元奖励。同时,该乡还积极配合他们办理工商执照,主动加强与金融、电力、国土部门衔接,帮助解决资金、用电、土地、设备等困难,积极组织乡、村干部为扶贫车间进行宣传,发布招工信息。通过真诚沟通、周到服务、政策支持,最终实现了企业入驻、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三赢”局面。

帮扶车间,帮了乡里走马瑶族村村民邹来英一个“大忙”。一直和丈夫在外务工的邹来英,2015年底回家探亲,发现儿子学习退步不少,性格也变得孤僻,而自己的母亲也日渐老迈,无法再照料小孩。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让老人孤单,邹来英留在家里,走进扶贫车间,现在每月有两三千的收入,孩子也日渐活泼懂事。

今年,延寿瑶族乡还将继续做大做强扶贫车间,在最大的易地搬迁点官亨新村,扩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全乡最大就业帮扶车间,解决当地180名群众的就业问题。该乡还成立了以致富带头人——桑坪村返乡党员朱端富为代表的18家由党员领办的来料加工协会和“两新”组织,实现了兴产业与强基础的有机结合。下一步,延寿瑶族乡将把提升群众劳动技能和思想素质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县就业服务局、县职教中心联系,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让更多的脱贫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