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30日电(记者 刘锡菊)30日,记者获悉,哈尔滨市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黑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建设“幸福龙江”的目标要求,哈尔滨市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打造“宜居幸福之都”的奋斗目标。《哈尔滨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已通过市委、市政府审议即将印发实施。
据介绍,该市坚持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在城市建设管理、促进就业、公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市民,使市民幸福感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提升。
十年来,市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和9.6%,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4%。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连涨连增,医保实现市级统筹,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区县(市)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2%。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9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52%和42%。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2733万平方米,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市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十年来,城市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太平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用,哈尔滨火车站完成升级改造,地铁连通城六区成网运行,城市二环、三环快速路网体系不断完善,跨江交通更加便捷,排水、供热、供气等一批源网场站项目建成投用,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运行保障力全面提升。持续加大交通、违建等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收获新成效。稳步推进“双控”“双碳”工作,健全保护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4.9%;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松花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黑土地保护利用成果显著,农用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全面推行林长制,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太阳岛、植物园等95处公园游园免费开放,获评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十年来,城市文化特质塑造展现新气象。犹太老会堂等文物建筑再现历史风貌,改造提升秋林商圈、中华巴洛克等历史文化街区,中央大街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市规划展览馆、市博物馆群等一批文化馆所建成开放,精心打造哈尔滨交响乐团、芭蕾舞团等艺术名片,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成为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地标。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入选“东亚文化之都”。
十年来,平安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新时代“东莱精神”在全国宣传推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显著,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持续下降,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
《实施方案》进一步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更加注重“就业优先”,促进群众收入增长;更加注重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形象品质;更加注重筑牢城市生态底色,让市民群众看得见绿荫、望得见蓝天、记得住乡愁;更加注重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由普遍均等向普惠均衡、看重存在向追求品质、满足基础向注重多元、整体标准向个性精准、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数字应用向科技融合等方面转换,着力构建“住有宜居、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弱有众扶”的民生福祉体系;更加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文脉保护,留住城市记忆,健全民主法治,努力让城市精神品格和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更加注重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守护市民“平安梦”。
《实施方案》将通过重点推进提高就业收入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塑造特色文化内涵、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六大行动,使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归属感油然而生,奋力谱写宜居幸福城市建设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