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导读 原标题: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

原标题: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推进国际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汉字成为重要“桥梁”。

来源:中国新闻社

作者:储玮玮

全文字数:2552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汉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源于哪里?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汉字之美”如何“美美与共”?近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和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源于哪里?

黄德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世界上公认的代表古老文明的文字体系,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最终都无法延续,只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沿用至今。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休戚相关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

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尽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波澜和曲折,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这为汉字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充足的条件。

在吉林长春举办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展上,百余件文字文物向民众讲述着中国文字的千年历史。张瑶 摄

另外,汉字的构造及其表现出的强大功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汉字符号源于对物象的描绘,经历了由早期以形表意的象形、会意向形声构形的发展。形声结构造字便捷,既传承了早期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又开辟了记音表词的广阔空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早期文字符号系统与所记录语言发展难以相适应的问题,永葆其生命之树常青。因此,汉字自身的构形特点及其与汉语相协调的和谐发展,成为汉字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汉字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人们交流交际的共同工具。以汉字书写的典籍,使先人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不同时代、地域和方言而广泛传播,影响所及,化成天下。汉字对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发挥着巨大历史作用。

同时,汉字系统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可以说,汉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是汉字与中华文明、汉字与汉语以及汉字系统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说文解字教本》。任海霞 摄

中新社记者: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它能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

黄德宽:一是典雅之美。汉字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写形式的演变,穿越三千多年走到现在,其构形、内涵及其记录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审美思想和观念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古老悠远的典雅之美。

二是构形之美。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造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象;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汉字构形是古人智慧和巧思的生动记录,比如,汉字的“字”,以“子”记音也兼表意,“子”在房屋(“宀”为房屋的象形字)之内,这个字的构形本义是哺育孩子之意。古人发现汉字的派生,就像生儿育女一样,代代繁衍,所以就把它称作“字”。从“字”的原初构形义到用以指称“文字”,就蕴含了古人对汉字源流演变及其形音义关系的认识。可以说,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三是韵律之美。早期的汉字主要用软笔书写,也有刀刻的甲骨文和铸造的金文。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控笔操刀的缘故,力道轻重变化、用笔(刀)起落运转和节奏快慢,综合展现出一种韵律之美。对汉字书写形态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自觉,推进了汉字美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相比,只有汉字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之美也就是中华文明之美。

国图·津湾文创空间举办的甲骨文创意展,吸引不少参观者前来感受甲骨文演变成当代中国汉字的历程。佟郁 摄

中新社记者:在古代,汉字曾充当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汉字对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黄德宽:我认为,汉字首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由汉字记录和书写而形成的数量众多的典籍。殷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的竹简帛书、历代的石刻经典、手抄经卷、刻本印刷书籍,积累和保存了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正是由于汉字记载和保存的历代思想和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才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古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汉字则是传播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都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通过学习汉字,这些国家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了解,甚至把汉字作为自己的书写系统。汉字撰写的中华经典早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比如《诗经》《老子》《论语》等。近代以后,众多中国经典文献更是传向世界各地。随着华人向世界迁徙,华人走到哪里,汉字就带到哪里,中华文化就带到哪里。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科技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推动形成国际汉语学习的热潮。

在广西南宁举办的“汉字——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文物展”吸引参观者。洪坚鹏 摄

中新社记者:当下,各国民众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之美”如何“美美与共”?

黄德宽: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推进国际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汉字成为重要“桥梁”。各国民众通过汉字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经济交流。

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学习汉语汉字,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当前中国很多高校正努力搭建这方面的平台。世界上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这将有利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借鉴,美美与共。

安徽大学孔子学院的留学生学写毛笔字,体验中国“汉字之美”。张娅子 摄

汉字怎样更好地传播出去?首先,汉字研究者要对汉字做出正确的说解阐释,准确清楚地表达汉字的文化内涵;其次需要有高质量的汉字读物和教材;最后,要重视汉语教师的培养,在语言文字教学方面注意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了解汉字知识,给予学习汉字的外国朋友更多指导和帮助。

此外,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大力开发适应数字时代的汉语汉字教材和作品,让外国读者和学习者通过数字世界更便捷地获取关于汉字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受访者简介:

黄德宽,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学部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曾任安徽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安徽文史研究馆馆长。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出版《古汉字发展论》《古文字谱系疏证》《汉字理论丛稿》《古文字学》等著作,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拾、拾壹)、《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二)等。

原标题:《黄德宽: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东西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