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甘肃省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查看苗木生长情况。(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兰州10月9日电 (徐雪 马爱彬)沙漠里,因为茫茫白沙的折射,天亮得要早些。甘肃省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已开始工作,对不同材料类型带状沙障的风速、地表粗糙度及近地表输沙率进行对比研究。
姜莉玲看着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用不同材质压埋纵横交错的方格沙障,犹如布下的“金色大网”,将沙漠“黄龙”分割围裹,方格内一株株枝冠茂密的梭梭树在黄沙中随风摇曳。“作为一名林业人,我有幸见证了家乡从荒凉大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感到自豪。”她说。
姜莉玲出生在民勤县东坝镇连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听老人们说,历史上的民勤地域辽阔、土沃泽丰,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开垦拓荒、用水激增,加之上游石羊河来水减少,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姜莉玲测量记录苗木生长状况。(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风沙肆虐,民勤民生艰难、百姓贫苦,成为姜莉玲藏在心中的痛楚。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她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加入战风沙、斗荒漠的“林业大军”。
育苗是姜莉玲工作后面临的第一道考验,翻地、扦插、施肥、浇水……由于长期接触农药,身体开始不断“找茬”,全身过敏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打针吃药不见效,不得不住院治疗,最终落下了习惯性过敏的病根。
龙王庙、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正是因为有姜莉玲这样的“林业人”,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换来民勤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截至2021年底,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民勤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等荣誉。
姜莉玲与同事记录相关数据。(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2007年,《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退耕还林成为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科班出身的姜莉玲深入退耕还林一线调研,参与编制全县退耕还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并整理4000多页的工程项目资料,为全县退耕还林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让沙海变绿洲、黄沙变黄金。姜莉玲又结合民勤实际,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指导西渠镇制产村农户何德荣及青土湖周边村民,学习梭梭嫁接肉苁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年采挖肉苁蓉100多吨,收益200多万元。
姜莉玲说,作为一名林业一线工作人员,今后要继续加大沙漠治理模式探索力度,创新推广防沙治沙新技术,改善美化生态环境,带领社会力量发展林下和林产经济,在推广培训、技术指导上下功夫,把治沙用沙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增加农民林产业收入。
24年来,姜莉玲犹如沙漠里一棵“梭梭苗”,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荒凉大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姜莉玲先后获得“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