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黄晨。 达州市公安局供图
中新网成都10月11日电(张浪 曹惠君)“身体虽然已经缺失一部分功能,但是工作质量不能下降。”11日,四川达州民警黄晨说起丧失听力后,经过努力自主研发“5G智能移动靶机器人”,成为引领科技进步的警界“创客”,还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时如是感慨。
今年41岁的黄晨是四川达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综保大队大队长。从警16年以来,他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最近,他还当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2006年,25岁的黄晨放弃软件工程师职位,考入达州市公安系统,成为宣汉县普光派出所一名基层户籍民警。2009年,黄晨通过遴选调到达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文秘岗位。但在2011年,黄晨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单位提出调整他的岗位,减轻工作压力,让他多一些休息时间,黄晨却主动提出继续在岗工作。后来,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黄晨扬长避短,重新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文秘写作上。
黄晨说,“跨界”,或者说挑战全新的领域,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后,再也不适合在一线为人民服务、执法办案了,有那么一段时间,哭过、也消沉过。回想那段经历,既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是心理上的磨砺。
2014年,黄晨研发出一套无线视频图像侦察系统,帮同事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感觉挺有成就感的,逐渐发现自己骨子里有点儿工匠情怀。随着反恐防暴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警用机器人被运用到作战一线,极大降低了工作风险。可因为外部专利技术垄断严重,一台警用机器人的造价高达数十万元,基层民警别说用,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警察连见都没有见过,于是他决定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用业余时间研发一台便宜实用的警用机器人。
“研发警用机器人技术难度大,在达州没有先例,也找不到人教,起步的时候很是艰难。”黄晨说,为了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只好钻进书堆找办法,国内的、国外的各种专业书籍他都看,有时候为了读懂一段英文,需要借助翻译工具花几个小时。特别是在研发初期,为了尽快论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甚至用自己的奖金购买零部件,为的就是让基层民警能尽快用上便宜的警用机器人产品。
经过努力,黄晨成为四川省公安机关唯一获得警用机器人领域专利的民警。5项国家专利,率先撬开了四川公安自主研发警用机器人的大门。他成功研制的警用反恐排爆机器人“铁甲”、反恐侦查机器人、5G智能移动靶机器人“威龙”3个系列产品,降低了70%产品成本,并率先在达州公安的教育训练基地、特巡警支队参与实战应用。
学习中的黄晨。 达州市公安局供图
“虽然听力残疾,但是我的双手还能干事,和机器人‘对话’、与大数据‘谈心’,干成了多项‘全省首创’,这也进一步激励了我,要通过自主创新,减少战友的流血牺牲,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谈及未来的梦想,黄晨希望,打造全国公安独有的警用机器人品牌,让更多的战友能够用上警用机器人,真正实现科技强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