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红土地上振兴路:赣北百万元集体经济"示范村"炼成记

导读 原标题:红土地上振兴路:赣北百万元集体经济"示范村"炼成记

原标题:红土地上振兴路:赣北百万元集体经济"示范村"炼成记

航拍江西彭泽县黄花镇东红村大棚蔬菜基地。 袁昕 摄

中新网江西彭泽10月11日电 题:红土地上振兴路:赣北百万元集体经济“示范村”炼成记

作者 黄裳 王华 袁昕

长江之畔,彭湖高速公路穿过江西彭泽县黄花镇东红村,一排排温室大棚矗立路旁。秋日暖阳投射在大棚内,棚内辣椒、黄瓜和贝贝南瓜长势正旺。

这片占地400亩的大棚,是东红村的“摇钱树”,大棚实行水肥一体化施肥灌溉模式,推广应用优良种苗和生物有机肥料,借助先进技术实现果蔬提质增收,至今已连续五年收益稳定,今年夏天出产50万斤西瓜,仅此一项作物产值超百万元。

东红村曾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也是典型的农村产业空心村。村庄老旧、产业薄弱的“落后村”如何“逆袭”成为村集体经济破百万元的“示范村”?在东红村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的进程中,探寻到“荒地变基地”“单产变多元”“难点变亮点”等乡村振兴“密码”。

东红村周边原有大量闲置荒地,为盘活土地资源,规模化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东红村联合周边其他6个村,共同集资3000万元先后兴建400亩大棚蔬菜基地,实施“七村联建,以强带弱”工程。

东红村40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成为村集体经济“摇钱树”。 袁昕 摄

当地成立绿安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大户”模式,以资产入股、农户参与、大户管理、利益联结的经营方式,有效促进大棚蔬菜种植产业稳定发展。

大棚蔬菜产业为东红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村民程海龙正在大棚里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大棚里平时有50多个人在工作,每人每天工资100元至150元,在采摘旺季时,每天用工人数会超过200人,基地每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程海龙说。

田间地头种植的蔬菜,如何以最新鲜的状态走上餐桌?为完善蔬菜销售产业链,当地引入众合供销智能集配中心,为大棚蔬菜提供运输、存储、冷链加工、销售等服务,并与九江联盛超市等企业达成供销合作,让瓜果蔬菜顺利进入周边市场,既解决了蔬菜销路问题,也缓解了百姓“菜篮子”压力。

大棚蔬菜基地旁的朱子文化村,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后人的聚集村,为挖掘国学文化,用好文化品牌,创新打造文旅产业,东红村探索产、学、研、游一体化建设,将农耕文化与朱子国学文化融合发展。

在这里,游客和学生们可以栽种、采摘蔬菜,体验稼穑之艰与丰收之乐,还可以参观国学馆、君子六艺园、儒学园等具有浓厚氛围的文化景点,感受国学经典和朱子理学魅力。目前该村也正在申报国家3A级景区。

东红村通过成功打造“基地研产—部落研学—文化研游”新模式,将生态农业、农耕教育、传统文化、休闲旅游等项目融合发展,创新开拓文旅特色产业,有效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为有效盘活闲置人力资源,东红村成立劳务公司,吸纳在家务工以及返乡务工的农民,由村集体统一向周边工程项目输出泥工、瓦工、油漆工等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提高群众收入。

东红村村主任朱胜忠表示,为增加集体产业发展,东红村建造了两座50KW光伏发电站,年收益约9万元。加上大棚租金收入、冷鲜物流仓库租金收入、劳务公司和村投公司收入,东红村已形成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经济组合链,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百万元。

富不富,看乡亲,美不美,看乡村。随着东红村经济产业发展加速,该村的人居环境也变得更美,设施也日益完善。全村铺设了3万余平方米沥青路面,亮化了13个自然村,绿化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亭台楼阁、广场游园、健身器材、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的东红村,“内在美”与“外在美”两美相融,美美与共。村集体产业发展不断加强,农民持续增收,该村也成功获得九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朱胜忠表示,下一步该村将继续深入推进各个项目进展,做大做强特色经济,让人人参与产业发展,户户共享乡村振兴成果。(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