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今日消息)文物多,人才少,文物保护如何好?

导读 【今日消息-文物多,人才少,文物保护如何好?】 在近年考公考编的热潮下,敦煌考古编制岗无人问津让媒体公众感到意外。这是考古岗位招录

【今日消息-文物多,人才少,文物保护如何好?】

在近年考公考编的热潮下,敦煌考古编制岗无人问津让媒体公众感到意外。这是考古岗位招录中的个例,还是普遍现象?考古人才如何更好地壮大发展?《新闻1+1》连线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霍巍,共同关注:文物多,人才少,文物保护如何好?

敦煌考古编制岗无人问津,究竟何因?

作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设立的考古研究,因为带编制的岗位无人报考而登上热搜。人才难招的原因是什么?地域偏僻还是待遇问题?点击视频↓

能降低招考学历门槛吗?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霍巍:一般来说,如果要招考的岗位需要专业性人才,比如考古人才、文保人才,这个是没办法降低门槛的,因为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这个岗位的工作。如果是别的岗位或许还有办法,但在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岗位上,门槛没办法降得很低。

如何改变招考思路?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霍巍:怎样才能做到不拘一格招到人才,这对敦煌来说也是一道考题,的确可以有一些设计。

①有没有可能定向招收,比如本来就是从西部地区走出去的学生,他有家乡情怀,对敦煌也能适应,定向去招收这样的学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策略。

②在某些专业,比如美术,门槛相对来讲没有考古那么高,是否可以在年龄、学历等方面适当放宽?只要他有真才实学,就把他招到敦煌来,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文保事业,如何能有更多“年轻的樊锦诗”?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霍巍: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学生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习樊锦诗以事业为重的精神。比如川大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是面向西部,现在“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怎样让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沉到基层,下沉到西部,下沉到像敦煌这样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高远的志向,这不是空话。一个人要做事业,他要选好自己的点,敦煌这么好的地方全球瞩目,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我去过敦煌很多次,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敦煌为年轻研究员在小孩的入学教育,本身的研究条件,科研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跟全国其他地方比起来并不差,就是地缘上没什么优势,偏远一点。我们一定还会有一批有志青年去到敦煌,我坚信这一点。

如何看待山西“订单式”文保人才培养的模式?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霍巍:山西根据自身文物大省的特别需要,制定了定向给自己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要求很高的学历,就是本科、受过系统培养的人才。我了解过,山西大学的师资力量完全能够培养这样的全科学生,这些学生下到基层,定点服务山西,是非常好的一个路径。这就要求地方文物部门必须和高校联手形成一个很好的培养机制。

以上就是关于【今日最新消息:文物多,人才少,文物保护如何好?】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