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消息-多地冷空气陆续“发货”!科学“秋冻”有讲究】
今天(9月23日),我国迎来秋分节气。“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大数据盘点显示,秋分期间北方最低气温下滑迅猛,多地昼夜温差超10℃。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当冻一冻有助于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但人人都可以“秋冻”吗?
冻到什么时候添加衣服最合适?
来了解科学“秋冻”姿势
为什么要“秋冻”?
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阶段,适当地让身体处于凉爽的状态,接受一些寒气的刺激,可以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
南北方“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秋冻”须顺应天时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有益健康。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秋冻”不是人人适宜
这5类人要注意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严重。
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等。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科学“秋冻”
须捂好这4个部位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部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科学“秋冻”
可以做这些体育运动
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
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
以上就是关于【今日最新消息:多地冷空气陆续“发货”!科学“秋冻”有讲究】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