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今日消息)时隔36年的两次发掘,考古发掘者揭秘州桥往事

导读 【今日消息-时隔36年的两次发掘,考古发掘者揭秘州桥往事】 时间倒回到1984年,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山路上,市政部门正在进行一次日常的排污

【今日消息-时隔36年的两次发掘,考古发掘者揭秘州桥往事】

时间倒回到1984年,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山路上,市政部门正在进行一次日常的排污管道施工。像往常一样,工人们破开地面,一寸一寸向地下清理土石。在挖到距地面2米深的时候,施工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异样。

在泥土之下,一块又一块青色石砖显露出来。工人们第一时间将发现进行报告,开封市文物工作队闻讯后,立刻派了文物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勘验。

在经过精细的清理和查阅文献后,考古专家确认,这意外发现的青砖便是那个曾存在古人笔下的州桥桥面。然而中山路所在的位置是开封城的中轴线,如何在城市“动脉”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成了难题。

出于对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的考虑,当地将发掘的古迹进行回填,继续将历史尘封在土地之下。直到36年之后,随着州桥遗址第二次发掘地进行,这座出现在诗句中的州桥,逐渐浮现在后人眼前。

时隔36年的正式发掘

2018年,就职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周润山受任开始进行汴河遗址的发掘。据周润山介绍,在1984年州桥遗址现世后,出于文物保护及城市发展的考虑,当地将出现遗址的地方进行了回填。

“开封不同于其他古都,遗址需要发掘的地点也是世代开封人居住的地方。”周润山说,相较于洛阳、长安等古都,开封的古迹发掘进行得比较迟缓。临近黄河边的开封古时曾多次被淹没,开封城地下可以说是“城摞城”,埋藏较深的遗址也成为考古发掘的难点。

从北宋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州桥都处于都城的轴线,也是开封城的经济中心。“古时州桥有30米宽,北宋时的州桥夜市可以彻夜营业。到了明代,政府治理能力下降,开始有人在州桥上盖房,做临街商铺。”周润山说,到了明代,因为增建房屋的原因,州桥能通行的区域已经很窄了。后来黄河泛滥,开封城历经洪水,所有的房屋都被淹没于大水之下,一层一层的遗迹便都被埋在了这同一块土地之中。

在城市“动脉”上进行持久的考古发掘,难度可想而知。到2018年,配合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展开,中山路附近有一块区域进行了拆迁,考古工作者们才得以在这块空地上开始进行汴河遗址的发掘。

据周润山介绍,2018年考古工作者主要发掘的是汴河的河道区域,并没有涉及州桥。因为州桥在中山路之下,城市的排污、光缆等各种管网密布,需要政府进行多方协调。

伴随着考古队在汴河河道中发现较多的文物,逐渐引起了各界关注。直到2020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州桥遗址本体考古发掘工作于3月23日正式启动。这也是继1984年后,时隔36年,考古工作者对州桥遗址进行的第二次发掘。

历史照进现实

回忆起石壁发现的一刻,周润山的情绪依然是兴奋的。但是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保密”工作也是必须进行的一项任务。

据周润山回忆,在2021年底,他们在发掘中逐渐靠近了州桥的石刻。到了2022年2月份,考古人员初步清理出小面积刻有花纹的石壁。

“发现花纹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之前只在《东京梦华录》看过记载。”周润山笑道,此前大家没发现石壁上的花纹的时候,还以为是石壁在后期被破坏了,但是在真正发现过之后,感觉到历史照进了现实。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十分吻合,这让所有工作人员都非常激动。

州桥可以称作是东京城的标志性建筑,据周润山介绍,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当时汴河是南北漕运的大动脉,而州桥跨越汴河,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处于全城的正中心,是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其建筑也最为华丽气魄。

因此,州桥也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详细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盛世场景的《东京梦华录》中,作者孟元老在卷一中描写了州桥。在他记录中,正对着大内御街的州桥,桥柱皆是青石。“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周润山没想到,这座数次出现在古文中的州桥,竟真的出现在了世人身边。虽然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是一石一画皆是书中所写。

在发掘到石壁花纹之后,考古的工作人员们藏起心中的兴奋,继续潜下心来研究整个石壁的规模,在掌握基本情况之后,才开始一步一步地清理,进入整面石壁的发掘。

2022年9月28日上午,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展示工作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开封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到了此刻,在开封潜心发掘多年的考古工作者们,才终于将这座桥,再现到了大众面前。

一个属于北宋东京城的印记

随着州桥遗址的真容已完全显露,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河道两侧的石刻壁画,让湮没千年的繁华渐露真容。

此次发现的宋代堤岸石壁由海马、瑞兽、鹤禽、祥云等浮雕纹饰组成,雕刻纹饰的石块有16层,通高3.3米,有3组图案,构成巨幅长卷。

目前揭露的北岸石壁顶部距地表深度约6.8米,石壁通高5.3米,东西长21.2米。整个石壁每组为一匹海马和两只仙鹤环以祥云组成,长度约为7.5米。但推测整个石壁共有4组图案,长度约为30米。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北侧石壁比南侧石壁高,保存得也更加完整,但石雕壁画却没有南侧的清晰。对此,周润山认为,由于北侧石壁处于河道的向阳面,长期遭受风化与光照,对石壁会造成一定的损坏,而南侧石壁接触光照时间较少,因此石壁更加清晰完整。

据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消息,除了巨幅石雕祥瑞壁画外,本次开封市州桥及汴河遗址共出土了60000多件文物标本,有56000多件为瓷器标本,其中在州桥东侧河神庙基址旁发掘出的三尊贴金铜造像极为珍贵,初步判断为河神庙中神祇金龙四大王等造像。

该三尊造像是当年寺庙用于祭拜的尊像,所有百姓都可以前往祭拜祈福。由于寺庙被洪水破坏,铜像均被冲至桥底,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从淤泥中发现了三尊铜像。“规模相当大,制作技艺非常高超。”周润山讲述三尊贴金铜造像高80厘米至100厘米,造型各异,每尊都贴有一层薄薄的金箔。

无论是三尊贴金铜造像,还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均轮廓清晰,工艺精美,州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延续了历史文脉,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开封画家用《清明上河图》手法复原州桥

在开封生活了40多年的画家管海龙,用手中的画笔,复原了这大运河的烟火气。

9月29日,记者联系管海龙时他正在修改底稿,“已经画了有大半年的时间了,数不过来这是第几版了,大概草稿已经画了二十多份了吧。”从20岁开始学习画画的管海龙谈起此次《宋代州桥想象复原图》不禁感叹,这次复原与以往艺术创作大有不同,本次的复原过程在使用美学的基础上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文化,不能像曾经的创作一样,结合自己的想象与个性富有个人情感。

从小在开封长大的管海龙真正身处州桥遗址时,他被千年前传递来的文化气息所震撼,“石刻壁画上的线条虽然与现在的审美有所不同,但其中有一定的脉络贯穿着。”管海龙使用《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手法去复原该作品,“两个作品最终体现的都是同一时代景象,所以绘画手法也很接近。”

在绘画过程中,管海龙到当地博物馆整理图集,翻阅《东京梦华录》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了能够真正还原历史场景,管海龙一天最频繁的时候能去考古现场五六趟,“大到桥面房屋怎么摆设,小到脚下石头有多大,都需要按照历史测量的尺寸去复原。”管海龙经常站在考古现场,身临其境地想象着古人的生活,感受当年的文化气息。

谈起最终创作时间,管海龙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但作为艺术家,能够参与到国家重大考古发现的工作中,感到非常荣幸,能够见证州桥遗址从地下逐渐浮出地面,亲历这一揭开面纱的过程,也让管海龙梦回千年州桥。

“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梁园雪霁、汴水秋声......”州桥作为古时开封一处绝景,被列入汴京八景之一。周润山表示,将来州桥将会以本来的样貌向参观者开放,“州桥明月”也将再次回到汴京城中。(大象新闻记者 张子琪 吴紫翼)

来源:大象新闻客户端

以上就是关于【今日最新消息:时隔36年的两次发掘,考古发掘者揭秘州桥往事】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转自【大象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