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消息-一次野外保障行动让三家军供站形成共识:联合保障才能实现“1+1>2”】
一次野外保障行动让三家军供站形成共识——
联合保障才能实现“1+1>2”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肖 兵
“单打独斗难以圆满完成任务,并肩上阵才能提供有力保障。”近段时间以来,云南省下关军供站站长赵砚紫在工作中经常提到这个观点,不断加强与周边数家军供站沟通协调,为联合实施军用饮食供应做好各项准备。
前不久,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大理军代室赋予下关军供站一项任务:连续10天保障700余名官兵饮食。
起初,全站干部职工信心满满,按照该军供站的实力,在站内保障700余人不成问题。然而,大理军代室军代表李昆带领他们勘察现场后,大家皱起了眉头。
原来,保障地域距离军供站有60多公里,而且路不好走,来回一趟需要3个多小时,客观条件要求他们只能采用野外伴随保障模式:在距离部队驻地2公里的公路边,下关军供站设立临时保障点。
摊子支起来了,问题也来了。野外保障不同于站内保障,站内保障各类设备一应俱全,人员操作设备驾轻就熟;野外保障则因需要搭建帐篷、架设水电管线、操作移动炊具、跑远路购置主副食原料等原因,需要更多的人手。赵砚紫屈指一算,不仅人手不足的问题凸显,而且野外保障设备也是“锣齐鼓不齐”,即便因陋就简,也只能保障300人就餐。
了解到下关军供站的困难后,云南省军供站协调楚雄州广通军供站、保山军供站,选调8名精兵强将携带相关设备,加强到下关军供站。
人员设备齐了,本以为能保障到位。没想到,第一天保障任务刚结束,部队官兵的意见就反馈过来:饭菜不够热乎,部分菜品不够可口,吃起来没胃口。
上阵的可都是三家军供站的专业骨干,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原来,加强过来的人员与下关军供站人员彼此不熟悉,保障过程中没有按照各自专长进行分工,因而联合效果没有显现出来。
李昆、赵砚紫组织大家开“诸葛亮会”,商讨对策。三家军供站的大厨很快碰撞出火花:由于野外炊事火力比较小,把原来2锅炒的菜分成4锅炒,量越小味道越好;第一天的大锅炒菜,不是炒熟的,而是焖熟的,因而味道不佳。同时,主副食一出锅,应当立即用保鲜膜盖住,最大程度地留住热乎气。
采购小组也在讨论中想出好主意:利用网购平台,提前了解当地蔬菜、鱼肉等副食品上市情况,及时采购到位,为菜品制作留出足够时间;第一天因对当地市场不熟悉,采购时间较长,压减了后期制作时间。
三家单位联合保障,排兵布阵是关键。他们打乱单位建制,依据人员专业特长,重新调整分工。几天下来,大家彼此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饭菜保障水平、官兵满意度直线上升。
“军用饮食,应当联合供应。”复盘总结这次联合保障行动时,大家形成共识:联合供应,并不是简单的兵合一处,而是要通过联合演练、联合上阵,建立顺畅的合作关系,实现“1+1>2”的效果。在大理军代室指导下,下关、广通、保山等军供站制订联合保障预案,确保一声令下,能够为部队官兵提供更优质的饮食供应。
以上就是关于【今日最新消息:一次野外保障行动让三家军供站形成共识:联合保障才能实现“1+1>2”】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转自【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