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消息-环球时报专访6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22岁”的世界冠军擦亮中国“匠造”】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乾坤 陈子帅 丁雅栀 马梦阳】编者的话:9月中旬至11月下旬,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特别赛在瑞士、德国、法国等15个国家分散举办。截至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在已完赛的27个项目上获得15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暂列金牌榜第一。
在采访这些平均年龄仅有22岁的“技能奥运冠军”时,《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当代中国青年,正秉承着中国工匠一以贯之的精神和风骨,以更加惊人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将这种匠心应用到产业中和生活里。从对实用性的探究到对人性化的求索,再到科学选材甚或将中国传统技艺应用到高新科技领域,一步步从优秀到卓越,他们已成长为机械化时代的甘澈清流,且正通过开拓和创造,积极与世界接轨,拓宽人生疆域的同时,改变着世人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式。
陈智勇:金牌背后是培养新能源人才的决心
“老师介绍世赛时,我便向往能有机会参加,为国争光。”来自广东省技师学院的学生陈智勇最终得偿所愿,在2022年世赛上获得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陈智勇表示,冠军背后,记录着个人的成长蜕变,更凝聚着国家对培养高技能人才与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巨大决心。
可再生能源项目是首次列入世赛的项目。“没有竞赛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技术文件可供参考。”陈智勇向记者回忆称,该项目要求选手在4天赛程17个赛时内完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安装调试、电网保护系统配置、光伏和风电系统故障检修等任务。陈智勇告诉记者,让他完成这些任务的底气来自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高速发展。他在与日本等国选手交流时发现,中国在该领域的相关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他实习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成果。
陈智勇的成长经历证明,中国的高技能人才正在新时代崭露头角。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陈智勇告诉记者,如今政府和学校为职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校企间合作密切。同时,陈智勇还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许多职校学生都非常看好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的志向也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继续深耕。
李德鑫:“是中国匠心给了我们直面世界的底气”
木作这门古老技艺已在中国大地上传承千年,并仍在不断精进。“中国独特的木作文化精神和匠人风骨在灿若星河的世界文化里格外耀眼,它延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液里。以世赛为机,我们不仅要向世人展示中国技能,更要宣传中国传统木作的工匠精神、鲁班精神。”家具制作项目金牌获得者李德鑫用这样的开场白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该奖牌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世赛特别赛上取得的首金,也是中国自参加该赛以来,在家具制作项目上夺得的首金。
李德鑫是闻着木香长大的。他的家乡——江西南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实木家具生产基地,让“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成为可能。而高考结束后,李德鑫填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的初衷,也是希望能为家乡甚至中国的家具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入学后,李德鑫首先感受到中国近年来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非常幸运地赶上了技能教育的黄金年代”。同时,他也感受到技能型中国青年在社会各个行业发挥的作用。这让李德鑫更加专注于职业技能的积累,并通过了世赛选拔。
李德鑫在向记者复盘彼时的比赛现场时,仍能感觉到他在重压之下的紧迫感与果决向前的使命感。1小时内识图解图、22个赛时内完成作品……“是中国匠心给了我们直面世界的底气”。
如今,李德鑫已留在母校任教。他说,南康要培养10万星级木匠,“我校在南康设立的家具学院正在为这一愿景努力。我们将带着工匠精神去迎接新的使命、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
杨书明:技能改变人生与世界
杨书明的想象力从不循规蹈矩,这与他缜密有序的逻辑思维恰恰相反。他继承了中国工匠的果敢、睿智与专注,完成了对传统匠心的“数字化”焕新。在世赛特别赛上,他以自身为介,颠覆对手优势,成为移动应用开发这一世赛新增项目的首位金牌获得者。“中国青年在世赛上展现中国力量,我想他们成功的秘诀和我一样——坚毅执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技能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技能改变世界的匠心。”杨书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道。
杨书明的参赛之路并非坦途。2015年,他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入读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网站开发与维护专业,这被他称为“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此后,杨书明7年内经历了第44届、45届和46届世赛3次国内选拔,但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杨书明对45届世赛记忆犹新,当时他取得了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全国选拔赛及国家集训队第一阶段考核的第一名,但却在距离世赛一步之遥时出现微小失误。曾因此一度自闭的他,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重大抉择——转战移动应用开发项目。
“该项目涉及人们工作、生活等广泛领域。”杨书明说道。虽然这对杨书明来说,几乎要重学一门技能,但通过坚持、努力及对开放心态的锤炼,最终他站上了世界技能最高领奖台。
由于年龄限制,这次世赛也是杨书明的谢幕赛。他已做出又一次重大抉择——留校任教。“青年兴则国家兴。”他深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青年越众而出,用颠覆性的创新为人类生活创造无限可能,续拨大国匠心那生生不息的强力脉动,那声音,细微却惊心。
王珮:因为热爱美容,拿下世界冠军
在世赛特别赛美容项目上,来自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学生王珮拿下金牌,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获奖那天,王珮发了一条朋友圈:“3年前在俄罗斯埋下的种子终于在芬兰结果了。”
这不是她第一次站在世赛现场。王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一届世赛在俄罗斯举办,我作为二梯队选手去观赛。每当中国选手站上领奖台时,我都热泪盈眶,并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像他们一样。”
其实,王珮接触美容这项技能的时间不到两年。“我的主修专业科目是人物形象设计。我从小就比较爱美,喜欢化妆。”她说。大二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珮了解到世赛设置了美容项目,于是她找到了未来职业的发展路径。
秉承着这份热爱,王珮不断钻研。为了筹备世赛,她设计了一套以凤头钗为灵感的美甲,这套美甲造型写意,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意。她还向记者展示了几副练习用的美甲,“我画了很多不同配色的美甲,以便在比赛时根据提供的服装或图片调整。”
在她看来,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是竞技平台,更是交流互鉴的窗口,“可以将中国的传统美容技艺发扬出去,将国际操作标准引入进来”。走出赛场,她将回母校任教。“国家培养了我,作为回报,我希望也能为国家做一些贡献。”
侯坤鹏、唐高远: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当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受到关注。在今年世赛特别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中国选手侯坤鹏、唐高远从来自16个国家的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据了解,比赛要求选手模拟医院场景,使机器人独立完成“药物”“轮床”的运送和回收工作。侯坤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需在3小时10分钟内完成整套流程,时间相对紧张;此外,他们在组装过程中发现,主办方提供的套件跟训练时有所区别,“我们跟裁判示意后将其进行打磨,才完成装备”。
唐高远也对记者说,“很多难题需重复试验,如陀螺仪在运动过程中机器人的角度十分难控。”提到默契度,他则说,因他们已一起训练了3年,一个眼神就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同时,在采访过程中,他们还称赞其他国家队的机器人设计:“他们的调试风格及功能逻辑处理都十分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侯坤鹏和唐高远都来自河南漯河技师学院,他们对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深刻解读。他们说:“我们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在每个细节中体会做事的乐趣。”
以上就是关于【今日最新消息:环球时报专访6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22岁”的世界冠军擦亮中国“匠造”】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